杂文

以希望为底色,描绘多彩人生 — —《活着》书评

        文/黄冰冰

 

        初夏,阳光透过树叶洒下一片斑驳,田埂边上,一位迷茫的青年人偶遇了一位吆喝着黄牛的老人。于是,在那一个鸣蝉的下午,布满灰尘的死亡的故事犹如一幅画轴,被垂暮的老人轻松地翻开。

 

        老人名叫富贵,“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用活着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活着本身就是希望,不怕贫穷,不怕孤独,最怕的是绝望。

 

        在经历痛苦的同时,生活也还是有一点怜悯之心的,偶尔施舍给福贵些许的温情。但是,当灾难到来的时候,生活却还是不改本色,无情地让他见证一种种荒诞的死法,“月光照在路上,充满了光辉,但对他而言,却是撒满了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死亡似乎是一个能避则避的话题,我们常以“老”、“逝”等词来替代“死”。而余华却将笔锋一转,直面死亡,以一种冷酷而又压抑的笔调让我们目睹福贵的一生,见证一出出死亡话剧。

 

        听着富贵的讲诉,我们仿佛看见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从眼前消逝,一幕幕人间悲剧在重演,七种不同的死法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好像不翻开下一页,我们就可以为这个家庭祈祷,阻止一条人命的离世,挽救福贵,但这只是自欺欺人,我们改变不了什么。

 

        如果没有饥荒年代,有庆就不会去献血,也就不会早逝;如果不是意外,凤霞不会生产后就大出血而死,家珍就不会撒手人寰;如果不是生计,二喜就不会被夹死,死前只喊出“苦根”二字……

 

        每次死亡过后,都是对福贵的一种耐力的锻炼,极端化的死亡更像是黑夜与白昼循环上演,最后,全部人都死亡后,他对于死亡没有任何的意识,他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永生,只是把活着当成了一种希望。

 

        读完《活着》,我整个人都是抑郁的,我为福贵的丧子之痛痛哭,为苦根的死亡呜咽,一次次的死去我已经能够像福贵那样平静地接受,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在不断提高,越发了解活着的意义,能够尽量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百态,酸甜苦辣。

 

        福贵刷新了我们对苦难的认知,洒满月光的路上,对他而言却是洒满了盐,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人只有活着才有资格去经历,只有怀着希望,才敢于直面挫折。

 

        在任何灾难面前,我们都不能放弃生命,要静静的活着,为了活着顽强地挣扎。福贵活着的动力是和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温情,这些是支撑他面对苦难坚韧不屈的力量,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的时候,我们要多想想曾经拥有的美好事物,用我们收集起来的温暖去战胜生活的苦难。

 

        “活”是富贵抗争的方式,他用“活着”来反抗命运,来表示对生命的尊重,他认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是可取的,以希望为底色,不断地坚持,永不放弃,我们就能描绘出一副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

 

编辑 雷洁

审核 雷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