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苦闷的自我排遣——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文/谭桔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卷一,是苏轼处于被贬黄州的困境中所作的散文。文章叙述了苏轼看到美丽月色后欣然起行,前往承天寺寻找好友张怀民的故事。文中对月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所看所感,表达了苏轼仕途失意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在文学艺术上,苏轼是一位贯通多领域的全能型作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代表着北宋诗、词、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其中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然而在政治生涯中,苏轼屡遭排贬,极不得意。苏轼自幼有天下志,入仕之后,主张改革弊政。宋神宗时,先后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宋神宗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旧党执政,升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因不同意完全废除新法,与执政者发生分歧,自请出知杭州、颍州等地。新党再度执政,被远贬惠州、儋州。坎坷的人生遭际,孕育了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也成为了苏轼文学写作的灵感来源。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离苏轼被贬黄州差不多有四年了。黄州是苏轼文学创作与思想发展的重要节点,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中写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表达了黄州在苏轼人生中的重要性。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何正臣等引用苏轼反对新法的诗句,告发他以诗讪谤。八月,苏轼被逮捕入狱。经历几个月难熬的审问折磨后,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然而苏轼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苏轼初到黄州的两年,面临着生活艰难的窘状,在给潞国公文彦博的信中他抱怨过:“穷苦多难.寿命不可期。”同时,苏轼也面临着精神的困境,饱含壮志难酬的愤慨与无奈,写下“便为齐安民,何必归故丘”。苏轼接受了目前的人生困境,寄情山水,结交各路友人,在黄州的精神牢笼中解放出来。《记承天寺夜游》记录了苏轼将仕途的失意寄情与美景当中,并寻找好友慰藉的突围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前三句叙事,记叙了苏轼夜晚起行寻找好友张怀民一起游玩的生活片段。张怀民,名梦得,是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苏轼脱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到月光洒如房中,高兴地起床散步。苏轼想到没有人陪他一起游玩,便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刚好张怀民也没有睡,他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文章第四句写景,描绘了月色静影交错的美丽。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最后一句抒情,苏轼感慨很多地方都有月光,有竹子和柏树,只有他和张怀民两个“闲人”才会欣赏月色。表达了苏轼仕途失意的苦闷以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三者自然而然地合为一体,开头叙事,中间写景,结尾抒情,三者顺势而下,前后连贯,如行云流水,正所谓“当行即行,当止就止”。景色描写是《记承天寺夜游》的重要片段,文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苏轼将“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藻、水草,将月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体现了月光澄澈透明,是不断传诵的佳句。苏轼重视练字造句,以一“闲”字统领了全文的意蕴,表达了作者闲适及自我排遣。并通过句末“行”“民”“寝”“庭”“明”“横”“影”等字的押韵,让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苏轼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着眼文、道两方面。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不超一百字,语言平易自然,内容明白畅达,受庄子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的影响。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对苏轼的豪放豁达人生态度具有重要影响。苏轼作为北宋影响最大的文学家,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记承天寺夜游》中蕴含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的景仰,成为不少文人追求的境界。其次,苏轼的“无处不是美”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具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记承天寺夜游》中将无处不在的月色描绘得如此清新美丽,正体现了苏轼无时无刻都能发现美的审美态度。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如《记承天寺夜游》,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也可窥见苏轼散文的影响。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遭受了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困扰。壮志难酬的苦闷一直围绕着他,苏轼生性豁达,不断自我排遣。《记承天寺夜游》记述了苏轼在黄州寄情美景、结交友人以排遣苦闷的生活片段。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展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编辑 雷洁

审核 雷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