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影乐新评 正文

青年们,愿你们收到那份真正的《录取通知》
2022-11-17 17:04 杨新蕊 

文/杨新蕊


  《录取通知》是环球影片出品的一部喜剧电影。电影讲述了高中毕业的巴特比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投出的8封大学入学申请信全被拒绝。迫于社会与家庭的审视和压力,自己创立了一所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看完这部影片后,关于教育、知识和大学的问题我思考了许多。写下这些文字,希望能够与这些问题的答案靠得近一点,再近一点。


一:藏在“黑色七月”里的那些否定与接受

  《录取通知》的英文名是Accepted,即接受、接纳的意思。在一群年轻的男孩女孩的“黑色七月”里,“被接受”是一场必须成功的挑战,也是一场必须漂亮完成的现代社会的成人礼。一纸录取通知书,就把高三学生利落地分成两种处境——被录取的兴奋不已,全家欢欣鼓舞;被拒绝则灰心丧气,坠入人生低谷里。男主人公巴特比申请了多所大学,却都被拒绝。他以这样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开始了他寻求“接受”的历程。没有学校接受自己,那就创造一个接受自己的“假学校”。当然,具有联动效应的是,在被各个高校拒绝的日子里,巴特比同时还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否定,被认定为不懂得“社会有它的规则”这一金科玉律;而当拿到“大学录取通知”时,他又重新得到了来自父母的肯定。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必须承认巴特比是凭借造假来创造“被接受”这一美梦的。而当自己和其他同学们共同创造的“南哈蒙理工学院”不被所谓的真名校接受时,巴特比选择站出来,勇敢表达他的心中所想。那个曾在家庭餐桌边被父母教育得哑口无言的年轻男孩,终于以真正有担当的姿态,被发自内心地接受和敬佩。结局虽然有理想化色彩,但他和他们,在人生那么多次的被否定和拒绝之后,终于实现了真正地被接受。


二:好大学的评判依据究竟应该是什么?


图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请注意,我的用词是“应该”。在过去的人生经历里,我们总被教导评价一个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什么。久而久之,金科玉律变得不可撼动,而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以为是真的,最后却是假的”。回到“好大学的评判标准”这个话题上,比起哈蒙学院范霍思院长“大学的好坏,主要是以它所拒绝的学生人数来做评判。”的观点,我更赞同世俗现实里最看重的是一所大学的声望这一观点。好声望=好学校。下一问题随即产生:那么,什么可以量化一所大学的声望?我想是——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排名的公允性能不能配上它的世界影响力?我想借用之前陷入风波的哥伦比亚大学的例子来回答。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教授迈克尔·萨迪斯(Michael Thaddeus)发长文质疑“哥大”数据造假。而由于数据造假的风波,“哥大”最终退出了U.S.News 年度最佳大学排行榜的下一轮评选。在萨迪斯长达21页指控的开头,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前院长科林·戴弗(Colin Diver)说过的一段话:“这些排名为人们操纵数据和扭曲机构的行为提供了动机——‘提高’自己的分数。但是,排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经审计的、自行报告的数据,因此没有办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排名的可靠性”。数据造假、频频翻车的事实带来的结果是世界大学排名的公允性总会受到利益的沾染。那么,难道没办法评价一所大学的好坏吗?还是有的。我将引用耶鲁大学校长彼得·苏比德在2022毕业演讲上的发言:“伟大的教育的标志不仅在于我们对于新知识的探索抵达到了多远,还在于我们对现有观点有多少重新的思考;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收获多少新的理解,而是我们放弃了多少假设”,以及梅贻琦先生所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便是真实”,作为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三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知识真正存在吗?


图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讨论这一议题的缘由是,影片中哈蒙学院负责接待巴特比“转学”的老师说:“我们提供结构完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课程以激励年轻人的心灵。”这句话对应了现在大学生专业学习和社会实际需要错位现状。因为如果我们假设知识是客观世界已经验证为真的规律,那么自它被验证为真的那一时刻起,它将接受来自人类智力无数次的、质疑、挑战和更新。知识和科学的边界每时每刻都在扩展。在欲知未知的知识领域前沿,我们或许要悲观地回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知识不会永远存在,但质疑、挑战和更新却是永恒的。我想,知识的真正迷人处恰恰在于,在经历无数次质疑失败之后,我们仍旧愿意去努力想象那些从未被想象的事情。

其实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巴特比伪造录取通知这一行为是背弃了诚信原则的。但我想,或许伪造录取通知正是一个契机,它使得巴特比能够开始寻找个体发展的道路,也让我们能够借此问出更多的为什么,并寻找更多的答案和可能。


  在这些追问里,希望每一位走在人生岔路口的青年们,能够收到那份真正的人生的录取通知。


编辑 雷洁

审核 方美川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