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图书推荐 正文

反差”中的悲剧美 ——《倾城之恋》读后感
2024-06-25 12:04 李秋琳 

文/李秋琳


  《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的短篇代表小说之一,叙述了两位主角白流苏和范柳原在经历如舞场共舞、月下抒情等“华美的罗曼斯”后,兜兜转转,在倾覆的香港终成眷属。故事看似圆满,实则在故事的暗线下,处处隐藏着“反差”,而这一个个“反差”都指向《倾城之恋》看似圆满下的悲剧,以及在“反差”下独特的悲剧美。这里的“反差”指的是表面所表现的状况与实际内容的差别与对比。《倾城之恋》中的反差由书题与实质、过往与现实、人物的表面与潜在、追求的情感与人间情义虚无、结局与实质组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书题的反差:浓厚的浪漫与圆满下的苍凉

  从书题看来,“倾城之恋”具有明显的浪漫色彩,“倾城”的典故也往往让人想起西汉李延年的《佳人曲》,让人对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有一种情人经历磨难、终成眷属的错觉。其实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并非完全的描写圆满爱情的故事,其圆满结局下隐藏的“反差”暗线,往往将故事上升到一种人生苍凉、处事无奈的悲剧美。书题的这种反差设置,其实在一些程度上引导读者对小说内容进行更深的思考,引导读者由浓厚的乱世爱情对其隐含的对人物、情节设置上留白的思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过往与现实的反差:繁荣与衰败

  开头便描写上海的白公馆,其“朦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箱,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从白公馆的摆设来看,可以看出曾经的繁华与精致。其中“书箱”、“朱红对联”、“墨汁淋漓的大字”的意象,也展现了白公馆过去不凡的文化涵养。但同时堂屋的“青砖地”、珐琅自鸣钟的“机括早坏了”,这种摆设上繁华与衰败的反差,也象征着过往与现实的强烈反差。


白家在后代的“吃喝嫖赌”之下,祖业不堪消耗,已经败落下去。白流苏作为一个曾经接受过教育的女子,在以往富足家庭的庇护下,生活轻松如意,后来的白流苏经历家族的衰败、婚姻的不幸,使她生活拮据、处处看人眼色。过往的繁荣与现实的衰败,让白流苏不禁放下骄傲的自尊,转而选择在范柳原的庇护下当一名情妇。过往的繁荣对于白流苏,就像做了一场光怪陆离的梦,她却迟迟不肯醒来。偶然惊醒,看见眼前现实的衰败,又不忍正视,寻找一隅偷安之处。实为一种对现实反差的逃避。


三、人物性格的反差:表面与深藏

  白流苏表面是一个受过些许教育,对于前夫的家暴敢于离婚的果敢女人,但实际上,白流苏也还是一个对自我尊严进行践踏、始终存在依附关系的“半封建”女性。用完全封建的女性形象是代入不了白流苏的,她有着超乎那个时代女性的勇气与果敢,在不幸的婚姻面前懂得及时止损,提出离婚,而对于白老太太与哥嫂让她回前夫家守丧的要求,也坚持拒绝。所以对于当时的时代,白流苏是超于时代女性思想的。但我们如果对白流苏的人物性格进行深度挖掘,则会发现白流苏人物性格表面与深藏的反差。


  白流苏的哥哥对白流苏说:“他当初又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现在人已经死了,难道你还记在心里”,并叫她回前夫家看守祠堂。嫂子则更直言不讳地说:“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哥哥嫂子对她直接的尊严践踏与言语攻击,都使她的内心开始分崩离析。在母亲白老太太对她说“去吧”的时候,白流苏内心则变得更为痛苦难堪。她面对自己最亲的家人的指责,她并非不为之所动,她也会“气的浑身乱颤,把一只绣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颌,下颌抖得仿佛要落下来、”“把手里的绣花鞋帮子紧紧按在心扣上,戳在鞋上的一枚针,扎了手也不觉得疼”,并直言:“这屋子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说明白流苏把这些言语听进去了,并且对内心也产生了一定的怀疑:“我是否的确像他们所说,是扫帚星呢?”这种表面的坚强与内心的自我怀疑和否定形成了反差。


  在白流苏人物性格的深藏中,还隐含着一种依附性。在面对家暴的丈夫,她表面看上去毅然决然地离婚回娘家,其实不过是知道自己有娘家作为依靠,将依附由前夫转移回了娘家。回到娘家后,将她利用完就准备甩开的哥嫂对她也开始恶言相向,她又把依附转移到自己亲生母亲身上,欲图寻求母亲的庇护。而当娘家哥嫂与母亲都对她表示出嫌恶与不满后,她看似出格地选择逃离封建的大家族,其实也不过是因为遇到了范柳原作为她新的依附对象。白流苏的一生都存在一个依附的怪圈中,她一生的依附由出嫁前的娘家、到出家后的前夫家、再到离婚后的娘家、最后将依附转移到了范柳原的身上。她所有看似果敢突围的行动下,其实也只是依附对象的暗变。更能显示其表面的果敢出格与深藏的依附性的反差。


  除了白流苏之外,范柳原的身上也具有这种表面与深藏的反差。范柳原是一名华侨与他母亲的私生子,从小孤身流落在英伦,长大后才拿到继承权,被范家的人所接受。范柳原表面上富足悠闲,一副花花公子模样,对真正的爱情与婚姻不屑,认为婚姻只不过是一场“长期卖淫”。他实际上在长大后,仍因工作往返在英国、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地,对于他来说,四海为途,无一处是家。他儿时的经历,导致他内心实际上非常缺少安全感,对婚姻的极度不屑,也是对婚姻与爱情的深度渴望。也是这种深藏的渴望,推动范柳原在陷落的香港顺势与白流苏的最终圆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追求的情感与人间情义的反差:渴望与虚无

  白流苏在其人生中,不断在追求情感对满足,但她其所追求的情感却与现实情义的虚无产生极大的反差。亲情上,白流苏对哥嫂、母亲有着亲情上的温暖渴望。在哥嫂提出让白流苏回过世的前夫家守丧时,母亲白老太太却选择帮着哥嫂,劝白流苏回前夫家。面对母亲的偏心:“她仿佛做梦似的,满头满脸都挂着尘灰吊子,迷迷糊糊向前一扑,自己以为是枕住了她母亲的膝盖……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流苏并不是对母亲的冷漠毫不在意的,她在内心深处对母爱极度渴望,渴望她在家里唯一想依附的母亲能够给予她适当的关怀。可是面对母亲的所作所为,白流苏终于醒悟,“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就是两个人”,她所祈求的亲情,也与现实的冷漠虚无根本就相去甚远。


  对于爱情,白流苏所追求的爱情是稳定的,可以让她依靠生活的。可是范柳原对白流苏的爱情,却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在如舞场共舞之后,两人暗生情愫,但对于爱情信任度极低的两人却开始互相试探。潜水湾饭店之中,柳原深夜到访的电话也在问:“我忘了问你一声,你爱我么”、“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 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范柳原给白流苏的爱,是没有确定的答复,是虚无缥缈的。随着陷落的香港,这段脆弱的感情,给白流苏带来的也只有精神上的折磨。直到最后,两个人在香港再度重逢,直至最后结婚,对于白流苏来说,这些都不是最终的结局,这段感情也依旧像是无根的浮萍。她们的结合,在白流苏看来“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并不是所期待的稳定的爱情成全了她。这种所期待的爱情与现实的爱情的反差,也充满了无奈与苍凉。


五、结局的反差:圆与碎

  最后的结局,在陷落的香港,是白流苏与范柳原在战火中相互依靠而生活。看似圆满的结局,实际上就像张爱玲所说的:“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局的圆满,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并非真正的圆满。如果并非时势所迫,香港并未在当时陷落,范柳原也及时撤离了香港,结局便可以完全改写。现有的圆满结局,也只不过是在恰好的时间点上的一种结局,除此之外,是千千万万种的破碎结局。他们或许会分别之后相忘于岁月长河、也可能会继续在之后维持现在的“不正常”的关系,但唯独不会在一起。白流苏也深谙此点,但“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也只能两人相互谅解,“两个自私的男人女人,最终结合在一起”。看似圆满的结局,摊开来仔细琢磨,却是满目苍凉,一声无奈。


  这种书题、现实、人物、情感和结局的反差,都指向《倾城之恋》背后的悲剧性,而又却是这种种反差,造就了《倾城之恋》在“反差”之中形成的悲剧美。其悲剧美苍凉、易碎,暗示着人生的无奈与痛苦,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与悲剧色彩,值得读者反复揣摩。


编辑 王莉丹

审核 唐彩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