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国风绘情 正文

浅析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2022-04-28 16:33 刘奕辰 

文/刘奕辰


  白居易所创作的诗歌类型可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当属讽喻诗和闲适诗。白居易精通儒家思想,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行为准则,他的讽喻诗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揭露社会弊端。在思想上,主要可以分为反映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遭遇;反映妇女的生活,对妇女悲惨遭遇的同情;针砭时弊,揭露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荒淫无度;对统治者的规劝,以民为本。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以阶级对比为主的鲜明对比手法;运用典故抒发思想感情;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形象等。


图一来源于网络


一、思想价值
(一)反映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遭遇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李氏王朝日渐衰微,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受到土地和赋税的压迫,和统治阶级的矛盾日趋激烈。白居易的诗歌从“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出发,为广大劳苦人民发声,描写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百姓在压迫下痛苦悲愤的心理。


  在《重赋》中,白居易写道“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深刻地揭露了在赋税制度下官员对百姓的横征暴敛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卖炭翁》中,诗人对卖炭翁悲惨遭遇的描写,体现了当时下层人民谋生的不易和社会的黑暗腐败;《母别子》中,立了战功晋封爵士的将军抛弃结发妻子迎娶新人,迫使母子分别,反映了当时女性艰难的生存环境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杜陵叟》中,诗人痛斥那些无视人民死活,只顾自己加官进爵的贪官,“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反映了人民共同的悲惨处境和“长吏”的贪得无厌。


图二来源于网络


(二)反映妇女的生活,对妇女悲惨遭遇的同情


  中唐时期,入宫的女子都依附于皇帝,后宫嫔妃们争宠已是寻常之事,而那些不受宠的嫔妃们得到的只有在深宫中无尽的等待和煎熬;普通民众中的女性们往往面临着丈夫被征兵,自己独守空房苦苦等待的境遇,妇女被要求为丈夫和家庭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白居易在其讽喻诗中也大量刻画了许多典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她们的真实生活。


  《上阳白发人》中,上阳女子被统治者强征后,幽禁在后宫深院中整整44年,从及笄之年活生生熬到花甲之年,大好年华就这样被禁锢在黑暗阴冷的冷宫中;在《陵园妾》中,不得皇帝恩宠的宫女们,在后宫争宠斗争失败后,被差遣去长年守陵,花样年华被虚度。诗人通过对怨女悲惨命运的描写,鞭笞了封建帝王为一己私欲残害良家妇女的残忍行径。《增内》中,诗人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妻子谨遵训诫,希望妻子能节衣缩食,不要追求物质上的虚荣的期盼。


图三来源于网络

(三)针砭时弊,揭露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荒淫无度


  造成底层民众生活困难,入不敷出的直接原因,就是统治阶级对其的剥削压迫,中唐后,统治阶级的生活糜烂不堪、荒淫无度,白居易在讽喻诗中对其进行了大量揭露。


  《轻肥》一诗中,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宦官仗着统治者的宠幸骄纵跋扈,大肆行乐。他们食尽美味佳肴和山珍海味,衣着光鲜,每每出行,必大肆宣扬声势浩大,刻画出横行朝廷之中的一群酒囊饭袋之徒;《歌舞》一诗中,高官权贵们糜烂腐败的生活跃然纸上,诗人无情地痛斥了统治者们的奢侈享乐;在《缭绫》中,诗人凸显出缭绫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无情剥削。


(四)对统治者的规劝,以民为本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提出自己诗歌创作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体现了他“兼济天下”的民本思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白居易的讽喻诗为政治服务,他希望自己的诗歌创作可以给统治者起到警戒的作用,《骠国乐》一诗中,虽然诗人表面上好像在描写乐舞场景,但实则警戒国君应关心人民疾苦,严以律己,为人民做实事,而不是耽于声色、醉生梦死。只有这样,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国家才能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治国思想。


二、艺术特色


(一)以阶级对比为主的鲜明对比手法


  白居易的讽喻诗擅长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阶级联系在一起作比较,表现出对立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他的讽喻诗中,运用对比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先描写统治阶级荒淫骄奢、醉生梦死的生活,接着笔锋一转,呈现出劳苦人民辛勤劳作却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的场景,对比的效果震撼人心,使读者对人民的悲惨遭遇产生共情。《轻肥》中,诗人运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受宠的宦官们奢侈无度的生活后,在最后一句话锋突转,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悲惨场景!让读者在感到战栗的同时产生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悲哀和对统治阶级不管人民死活的痛恨,极力地表现了具有天壤之别的阶级差距,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不公。《买花》中,诗人通过描写京城中的贵族买牡丹花的场景,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挥金如土、大手大脚的生活,又一次反应了阶级之间的矛盾。


  除了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进行对比外,白居易还善于从自身出发,将自己与劳动人民的生活作对比,使对比更令人信服。《观刈麦》中,诗人在看到农民在麦收时节辛勤劳动,不觉烈日的炙烤,只为了能多劳作,由此联想到自己“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现状而感到十分愧疚,久久不能忘怀,体现了白居易对劳动人民的怜悯和自我的反省。


(二)运用典故抒发思想感情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典故来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其讽喻诗中也不例外。《寄唐生》首句“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歧”引用了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和“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典故。“哭时事”意指贾谊《陈政事疏》中所述“臣窃唯时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哭路岐”意指不满黑暗的社会现状的阮籍在独自驾车出行无路可进后,痛哭流涕、原路返回的经历。在劝诫唐朝女子遵从封建纲常礼教的诗作《井底引银瓶》中,“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这句诗借用了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表现了男女相恋时真挚美好的感情。


  白居易学识渊博,对各种典故思想烂熟于心,在其歌颂君王政绩的诗作《贺雨》中,他多次用典,“元年诛刘辟,一举靖巴邛。二年戮李錡,不战安江东。”运用了刘辟和李錡的典故,使诗歌更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三)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形象


  白居易的讽喻诗展现了无数特色鲜明、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尤其以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这些人物。《卖炭翁》中,诗人先是对卖炭翁的肖像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开门见山地向读者呈现了一个艰辛劳动的穷苦卖炭老人的形象,接着写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诗人合理地揣摩卖炭翁的心理活动过程,卖炭翁虽然自己身着单薄,但希望天气更寒冷,因为这样他的木炭才好卖,让人不免油然而生出对卖炭老人的怜爱之情。无独有偶,《观刈麦》中从事农事的民众“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和卖炭翁同样顶着恶劣的天气甚至希望它能更长一点,他们并不是喜欢这种天气,而是为了在这样的时节下能多干点活或多挣点钱罢了。卖炭翁和刈麦人矛盾的心理,实质上反映的是在腐败黑暗的统治下底层百姓受剥削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和对人民的同情。

图四来源于网络


三、结语


  从整体看,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社会现实的批判意义,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展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文学研究价值丰富,流传千年而不朽,在今天仍焕发着闪耀的光辉。但白居易创作讽喻诗的本质为统治阶级服务,常以自上而下的角度体察民情,反映的问题浮于表面、不够深入民情,因此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客观看待。


编辑 郑桂志

审核 郑桂志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