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帝宏
《庄子》一书在不断的拆分整合他的观点,循环往复的论述其与世俗观点不同的生死哲学。其最终目的是让世人可以理解生死的自然转换,并在这种自然的过程中体悟到超脱生死的生命体验,从而达到不生不死的逍遥境界。
那么什么是“逍遥”呢?对“逍遥”的理解有几种不同的解释。《逍遥游》中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天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逍遥是一种生存状态,它是无为的,是没有困苦的,它出现在“无何有之乡”,因此他也是超越有形世界的限制的。“逍遥”是无所滞碍,没有束缚的。《逍遥游》中还讲到:“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待的是风,因此他也是不自由的,真正的逍遥是无待:“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游于无穷的无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成玄英在《庄子序》中讲到: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释不同。今泛举纺纲,略为三释。所言三者: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第二,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摩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第三,穆夜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至得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不论是人性守分则无累而自得,还是超越物我而自在,其实质与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是相近的,都是想要摆脱外物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要超越外物,超越自我,最终超越生死,达到与道合一的逍遥境界。
超越生死的逍遥状态是怎样的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讲:“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以“以为未始有物”为最高境界,以这种态度去看生死问题,那么生死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知生不知死,这也就是对生死的超越之感。“不死不生”是庄子生死哲学的终极追求,是体道的最终结果,是逍遥无待的最高境界。《庄子》中塑造了许多理想的人格如:真人、至人、神人等来表述这种境界,这些人是可以免除内外之刑,超脱生死时命,摆脱情欲之限的逍遥得道之人。从庄子在《大宗师》对真人精神境界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理解到,真人是顺应时命的,是无情无欲的,也是齐一生死的。
此外庄子还描述了圣人和至人,庄子笔下,他们也是得道的人,得道就意味着他们也是超越世俗名利,追求逍遥无待以及与道合一的人。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至人无己,圣人无名。”《齐物论》中对圣人的描述:“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即说明圣人不为外物所束缚,能够超然于外。《则阳》中讲:“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恤。”这是讲圣人心中从不曾有过天,也不曾有过开始或外物,是人天双遣,物我两忘,率性合道的。并且与世并行,没有废止。庄子所讲的圣人是自由的,是与道合一的。庄子言:“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因(《田子方》)“至人”是人生至乐的享受者。《齐物论》讲:“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列御寇》讲:“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至人巡游人类世界之外,生死问题人类才有,对他而言,不是问题,至于人类的利害问题,恐怕他从未想过。这说明至人是一个超越生死界限,物我一体,从而逍遥自由的人。
庄子用这几种理想人格表达了他所希望达到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实际上也是一种安宁、恬淡的心理环境。这种心理环境包含着三种思想观念。第一,“死生无变于己”。与变为体,死生若一,也就是说使人产生忧患的,限制人精神自由的生死在庄子的思想里是不足以介意的。庄子以“通天下一气”的理性观念来解释生死,认为“死生存亡之一体者”,所以生死的界限是不存在的。死生的观念界限被打破,死亡所带来的恐惧,生带来的喜悦,也就都不复存在了。第二,“游乎尘垢之外”。这是一种超脱世俗事物和规范的生活态度,这种心态可以使人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来审视人世,得丧祸福、富贵贫穷、世俗纷扰就都不能影响内心的平静。使人的精神从世俗的困扰中逃离,获得精神的自由。第三,“哀乐不入于胸次”。这是一种无情无欲的精神境界。这并不是认为人完全不应该有喜怒哀乐的感情。而是主张人的这些感情要顺从于自然,通于大道。正如《大宗师》中言:“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综上所述,庄子所追求的是个人精神绝对自由、无待、无累的逍遥境界,是恬淡、平静的旷达心态,是没有生死界限的心理环境。这也是庄子生死哲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使人摆脱生死忧患的束缚,坦然的面对生死的转换。庄子生死哲学的终极追求也体现在这里。
编辑 王莉丹
审核 郑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