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国风绘情 正文

论“因材施教”与孔子哲学
2023-05-24 14:52 吴冰雁 

文/吴冰雁


【摘要】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实际情况,从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能扬长补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是儒家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孔子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之一,贯穿于孔子孔子的教学活动之中。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充分的积极意义,对于后代的教育公平和培养人才有着重要的启蒙意义和推动作用,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孔子对于“因材施教”的实践


   因材施教是儒家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孔子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之一,贯穿于孔子的教学活动之中。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实际情况,从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能扬长补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中,他很好地贯彻和践行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论语·先进篇》中的一则就有着生动的体现。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样的问题“听到了一件事就要去做吗”,面对两个性格不同的弟子,孔子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冉求畏缩不前,孔子告诉他“闻斯行之”是为了增长他的胆量和给他鼓励,使他能更果断和勇敢,有利于他改善自己的不足。而仲由勇气过人,做事有时过于轻率,不顾后果,孔子的“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则是在告诫和提醒他要多思考做事的后果,并希望他可以更加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而相对应进行有差别的教育,更能够弥补学生性格的不足。


  《论语·先进》中还具体介绍了一些弟子的性格与特长:“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作为师长,当然十分了解与清楚自己各个弟子的性格与特长,他也明白“若由也,不得死其然”,因此常常提醒与警示他。而对于其他的弟子,他也使弟子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冉求擅长政事,他最终也成了季氏的家臣,得到器重,为季氏出谋划策。而公西华善于交际,有良好的外交能力。颜渊安贫乐道,品格高尚,勤奋好学,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学生。而宰我,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和楚国。子贡不仅在言语上有着过人的长处,在政事和经商上也有着异于常人的头脑。子夏才思敏捷,在《论语》中的言论有多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令孔子赞叹道:“起予者,商也!”孔子的弟子几乎都学有所成,无不有所收获与发展,这都多亏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倘若孔子一视同仁,全部授予同样的内容,恐怕弟子们难以获得个性化的发展,不能明确自己的特长并在擅长的领域上获得那么高的成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因材施教”与“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一直都在教授“仁”,但即使是关于“仁”,孔子也是遵循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的。在《论语》中,有许多人都向孔子问仁,而孔子的问答却各有不同。颜渊问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孔子不同回答也可体现他的因材施教。同样是“仁”,但孔子回答却不尽相同,这自然也体现出了孔子的“因材施教”,不仅仅是对不同的人传授不同的知识,也是将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传授他人。


三、“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意义与价值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段话来自《孔子家语》,是对人们不同年龄段的警示,年轻时要戒色,壮年时要戒斗,年老时要戒贪。由此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不仅仅只注重性格、特长、兴趣,还关注到了不同年龄的差异。孔子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脾气与性格,因此相对应也需要重视不同方面的问题,要相应地进行改善和克服不足。可见,“因材施教”的应用不仅仅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还包括着同一个人的不同年龄和时期。


    孔子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人处事、兴趣特长,并根据特征对学生实施不同的个性化教育,也同样能根据不同的特点来进行阐述、提醒和教导。由以上内容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涵盖的范围很广,他所“教”的不仅仅是教育方面,教育对象也不只是学生。因材施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内心欲望,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与人类的终极发展。他的“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了教学方法,推动了当时社会教育的发展,也为历代教育家继承和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延续至今,对现代社会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充分的积极意义,对于后代的教育公平和培养人才有着重要的启蒙意义和推动作用,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是尊重差异的体现,也有利于促进个性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活力,推动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发展方向,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而老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就像现在义务教育中,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都很清楚自己的优势科目与劣势科目,老师们也对此有所了解,而“因材施教”能使老师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和自信心。“因材施教”理念无可辩驳地成为了中国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继承和创新“因材施教”理念


   而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因材施教”融入我们的教学之中。教师在更加深刻领悟“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具体分析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学时间、教学环境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分析不同学段的教育对象时,需具体分析各学段个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师还要具体分析各学段的特征,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具体分析每一种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教师们可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上课的过程中,观察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个性,研究出更加适合学生们的教学方案,寓教于学。同时与时俱进地改变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式,使课堂更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面对不同性格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师们也可以明确具体分析,给予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关注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自春秋起流传至今,人们不断地传承、发展和丰富其内容,因此,它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千年不衰。而在当今,我们更应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使其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任晓英.《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初探【J.亚太教育.2016

2]田贺.孔子“因材施教”的内在理路【J.北方文学.2019

 3]王晓艳.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价值及其启示【J.汉字文化.2021


编辑  方美川

审核  邓雯娅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