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文坛琐事 正文

浅谈黑格尔“艺术终结论”
2022-12-23 16:30 甘友彬 

文/甘友彬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认为,绝对理念是最高的真实。绝对理念有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发展阶段。绝对精神又有艺术、宗教和哲学三个发展阶段,哲学是绝对理念发展的顶端。黑格尔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象征型艺术是形式压倒内容。古典型艺术是形式和内容的完满契合,所以是最完美的艺术。浪漫型艺术是精神(内容)溢出物质(形式),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分裂不但导致浪漫艺术的解体,而且也导致艺术本身的解体。精神要进一步脱离物质,“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艺术“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的地位,毋宁说它已经转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这样,艺术就让位于哲学。这就是黑格尔所认为的艺术的终结。但这所谓的艺术的终结,并不是说艺术从此消亡了,而是说艺术对人的精神(心灵)来说,不再有过去那种必需的和崇高的位置了。笔者不太赞同此观点,艺术是由人所创造的,艺术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主观需要,为了满足人的某种精神需求而产生,如中国诗学中有这样的观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除了诗言志说,诗缘情说认为“诗缘情而绮靡”。虽然二者对诗的本质这一解释各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种诗学观点都认为人与诗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人创造了诗。故而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有人的存在,才有艺术,只要创作艺术的人在,艺术就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艺术的诞生,与人的精神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能够满足人的某种精神需求,只要人有精神需求,艺术就永远不会消失。结合黑格尔关于艺术的三种类型和所谓“艺术终结论”,“终结”一词,与其说是艺术的死亡,不如说是艺术只是某个时期不在成为主流,并不是所谓的结束。只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精神需求有所转变,对艺术的需求也就发生了转变。在古希腊时期,古典艺术满足了当时人的精神需求,故而成为当时的主流,到了中世纪,人们对艺术的精神需求发生转变,艺术的主流也发生转变,浪漫型艺术开始取代古典艺术的主流地位。例如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到17世纪新古典主义思潮再到18世纪浪漫主义思潮、19、20世纪的现代主义思潮,这些文学思潮的不断变化,显然和不同时代的人的不同精神需求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精神需求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但是艺术始终是表现人的精神意识的主要形态之一,人的精神需求有时必须通过艺术来表现,这种情况是很难发生改变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角度来说,艺术属于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宗教、哲学是并列关系,它们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但这种决定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经济基础会通过政治、法律等中间形态间接来决定艺术这种更高级的社会意识形态,而艺术也可以通过政治、法律等中间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反映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所以,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经济基础如何改变,艺术都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所进步。


  所以,艺术是不会被终结的。首先,艺术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情感需要与人类意识的共存,所以它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不会被终结。其次,它是一个精神的载体,是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与社会历史实践相结合的有着具体价值功能的载体。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新艺术”的产生和“旧艺术”的灭亡,是新艺术取代了旧艺术。在旧艺术灭亡之前,会有更符合时代精神的新艺术来取代旧艺术。这是艺术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并不是艺术的终结,是艺术自身的一种“扬弃”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柏,走向更高的艺术形式创造更好的表达方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曾说:“我立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不同意这种‘终结论’。我相信,人类存在,艺术就有生命,就有未来。”可见,中国的美学界也并不支持这样的“终结论”说法。关于“艺术终结论”、“艺术死了”、“文学死了”等说法,其实更像是现代艺术形式花样繁多,甚至是可以说眼花缭乱,人们就开始在这巨变的社会开始反思艺术,其实不是“艺术死了”、“文学死了”,这并不是艺术的终结,而是人们对艺术本质的的思考和对艺术的反思,这种反思恰恰是能够推动艺术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艺术并不会终结,它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进步。


编辑 方美川

审核 游炜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