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文坛琐事 正文

说说有关北海疍家的那些事儿
2023-09-05 16:27 王行之 

/王行之


        疍家人,亦称“疍民”,是一群在广西北海以及中国南海沿岸的水上居民,他们以海洋为生,历史悠久。疍家人的民俗文化深受海洋环境的影响。他们擅长航海、捕鱼,熟悉各种海洋知识,也有丰富的海洋神话和传说。


        疍民的祖先在秦汉时应该是生活在四川、三峡一带的少数族群。《说文解字》对“蛋”字的解释是“南方夷也。从虫延声”。《康熙字典》或作“蜒”“蛋”,音义均同。唐朝李延寿的《北史》以及令狐德棻的《周书》提到天和元年诏令开府陆腾讨伐三峡的蛮疍。晋常琚的《华阳国志》也有好几处有相关的说法。于是我们知道疍民的祖先早先生活在这些地方,而不在闽广海岛一带。从时代上来说,疍民在秦汉时已有。明陶宗仪在《辍耕录》卷十中说当时有司命名采珠的人为乌疍户。有关乌疍户的记载可以在邝露《赤雅》中见到:“乌蛮古损子产国,即乌浒蛮也,生首子辄解而食之……汉建武间,除蛮,遂散处山谷,其风不改。”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其国有乌蛮滩焉,其后国废,于汉建武中,民各为族。常取翠羽采珠为产,又能织斑布可以为帷幔”。


        疍家人作为水上人家,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这种局面应该初步形成于造船和航海技术比较发达的秦汉时代。由于地理和职业条件,他们无论在性格、语言、服饰和婚嫁、住行、风俗等方面都有许多与陆民不同的传统。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将他们视作独立的民族。因为民族的形成,必须是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水上疍家人在汉朝以后的状况,《广东通志》记载“晋时不宾服者五万余户”。可见疍家人在晋朝时已经形成相当有规模的人口。

今天的疍民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三省。清中叶的《广西通志》已经有关于疍民的记载,可见广西的疍民有着更久远的历史。韩愈就曾有“林蛮洞疍”的说法,说的大概就是广西容州的疍民。


        今天广西疍民的分布不只一种来源。在珠江上游的疍民沿西江到达梧州并分散于大江周围各处是一种来源。但除此之外,广西最初应该还有陆居的疍民。史书记载在云南贵州的北境,也就是古巴蜀一代曾有过疍民。这一支后来迁移到柳州一带,最终迁徙水上。


        宋朝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合浦珠池蚌蛤,惟疍能没水探取。”这体现了当时疍民从事采珠业的情况。又说“旁人以绳系其腰,绳动摇则引而上。先煮衲毳极热,出水,急覆之,不然,寒慄而死。或遇大鱼蛟鼍诸海怪,为䰇鬣所触,往往腹溃折股,人见血一缕浮水面,则疍死矣。”当时疍家人职业的凶险可见一斑。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采珠行业是需要密切合作的。不但有人潜水,有人在船上控制绳子,还要有人烧水煮热毛巾准备给上岸之人热敷。可以想见,这种生产劳动需要考验人们之间的团结与信任。


        除此之外,疍民的职业以渔业捕捞为主,浮生海上,捕采海鲜。《图书集成·琼州府汇考·风俗志》中有提到:疍人……居海滨,业渔,以鱼赴墟换谷。可见疍民的生活主要是平时捕鱼满足生活食物所需,上岸时参与商业交换以换取生活必需品。疍家人平常生活在小艇上,艇的形状像蛋的半剖形,空间十分狭小。艇上除了放置网、竹笼等器具外,夫妇子女住食均在其中。


        疍家人为了谋生,终年生活在水上,不可能有受教育的机会。又因为生产工具简陋,从事行业利润微薄,还要受到官府盘剥,所以终年贫困。疍家人不被允许与陆民通婚,政治上受到诸多歧视。清末民初之间,北海的渔民连着鞋上街的权利也没有。市民对于穿鞋屐上街的渔民船民非嘲即骂,渔民只好光脚上岸。这就是北海当地市民把“赤脚”和“疍家”作为同义词的原因。


        东汉以来,皇帝多强迫疍民求取珍珠玳瑁等奇珍异宝,疍民家破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加之采珠太监狐假虎威、残酷苛敛,农民和城市商民亦受其害。疍民以及其他沿海居民被迫展开反抗斗争。万历十年间有合浦“疍民盗珠作乱”;雍正年间有“海贼”劫扰北海冠头岭事件;嘉庆年间有“海贼造反事件”;道光年间有“劫高德”事件……清朝末年国势衰颓,北海港成为帝国主义染指之地。疍家人及周边渔民同仇敌忾、沿海布防警戒,驱逐侵略势力。后来又有反对国内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暴动。如1922年省港大罢工,1931年“九一八”事件的罢工和抵制英日货运动,外沙驳艇船民和码头工人都积极响应配合罢工斗争。


       疍家人生活条件艰苦,又不被陆民允许互相通婚,所以他们往往不排斥同姓配婚,生活中多实行一夫一妻制。疍民的家庭观念相较于内陆人也比较淡薄。原因无非几点:第一,疍家人长年生活在艇舶之上,活动空间狭小,男女婚后与原家庭分住,天然不具备形成大家族的条件;第二,疍民历史上文化水平不高,少谙文字,缺少谱系记录。


        婚嫁仪式颇具特色。由于疍家人在水上结婚,所以他们往往以舟为轿,在新娘周围的小艇上张灯结彩。新娘的船上则左右悬挂灯笼,上书某某迎亲。男家行驶小船迎娶新娘,新娘到男家后先拜天地,再拜祖先,最后见亲友、拜岳父岳母。


        新娘出嫁前十天不许抛头露面,晚上有哭嫁的习俗。新娘唱咸水歌与父母对答,内容多为歌颂父母恩德。出阁前一天有“拜饭”仪式,取膜拜神仙祖宗之意。此时女客云集,个个炫服金饰,人手一折扇,互相嬉笑作乐,一派热闹的景象。等到新郎登艇,娘家会拿出茶点招待夫家,夫家迎回新娘后亦摆开筵席,宴罢还会有以男青年为主的歌唱晚会节目。


        疍民无论男女,多喜戴藤笠。疍家人男女上衣多短身窄袖,中衣男的多短筒,女的多宽裆阔腿。已婚女人多梳髻,未婚者多梳辫。妇女还会带一个头包:用红黄相间的花布做成正方形的样子斜罩在头上,左右尖角从耳鬟垂下,在下颌固定。取形象之名俗称“猪咀”。


        疍家渔民、船民经常出海,安危托付于天,为求吉利,生活中有诸多禁忌。疍家信奉“三婆婆”,这是本源自于妈祖的一种天妃神。“三婆婆”的雕像牌位和“龙母”、“关帝”、“三皇”一起被放置在船中。正因如此,北海外沙流传有木雕手艺的传统。生活中疍民会避讳“搁”“沉”“翻”“覆”等字眼。吃饭时,餐具不可以倒置,筷子不可放在碗上,两脚不可悬空。这些都是与船家可能遭遇翻覆有关的。


        除了信奉“三婆婆”外,疍家人本没有成熟的宗教信仰。不过清末以来基督教曾有一段广泛传入的时期。美国有位女教士特杜女士在疍民中传教二十余年,并著有一本名为《南中国艇舶传道报告》的书。据书中内容记载,她一九零九年来到中国,虽然手头拮据,但决意认为来中国南海传教是上帝赋予她的任务。然而疍民毕竟生活条件艰苦、文化水平落后,所以知道今天当地的疍民仍知道福音船和传教的一些内容,却几无真正的信教者。


编辑 雷洁

审核 雷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