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陶玲
19世纪末,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以及法国中心主义导致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的形成。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初成型。但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过分强调文学研究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失去了审美特征的分析和文学形式技巧的探讨,从而模糊了文学和科学的界限,除此之外,还具有狭隘民族主义立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20世纪60年代,以平行研究和文学文本的美学形式分析的美国学派崛起,扩大了研究范围,突破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模式。这一理论有着无限扩张的危机和泛文化倾向,之后还产生了更为霸道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价值取向,否认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可能性。
法、美两大学派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法国学派会导向一种机械的科学主义;美国学派,从某种意义上消解了学科边界,忽略了不同文明的异质性。
随着东方国家的日益强大,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得广大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和文学逐步从边缘步入中心,对已形成的“西方中心”之模式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由原来单一的“西方中心”为主导过渡到真正的多元共生的新“三足鼎立”的格局:以法国为中心的重视经验研究和接受与影响考察的欧洲学派,以美国为中心的强调美学形式分析和平行理论阐释的北美学派和以中国、日本和印度为中心的致力于跨东西方文化传统研究和学术理论对话的东方学派。这一学派理论填补了跨文明研究的空白,强调异质性和变异性,将比较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没有哪一门新生学科是生来完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比较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学术文化背景、学术问题、切入点等都不相同。比较文学要想一直存活下去,就要依据时代的变化,不断的在自我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完善。
编辑 唐彩云
审核 甘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