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文坛琐事 正文

后现代主义的回响——《百年孤独》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解构
2022-11-11 15:50 张德杭 

文/张德杭


  摘要:《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对于《百年孤独》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至今仍有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小说中确实存在着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本文通过辨析《百年孤独》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更好地把握这部小说的文体特色与风格特点。


  关键词:《百年孤独》 后现代主义  碎片化  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在场形而上学”等的批判与解构。《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高峰,融入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将现实与虚幻巧妙糅合,展现出了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审视人生,深刻地体现出了这些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


一、碎片化的创作手法
  叙事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的思想史上都是一直被人们所追求的,但是在后现代,世界不再是统一的,意义也不再是单一明晰的,而是破碎混乱的,无法认知的。世界被定义为不是已完成的整体,而是永远处在未完成的过程中的集合体,后现代主义的这种碎片化的美学特征反映到文学中就体现为一种叙事上的碎片化。后现代小说以碎片拼合取代了叙事的整体统一,是一个告别整体性、统一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社会现实结构和知识结构的统一性的普遍逻辑不再有效,后现代主义小说主张打碎重组,强调拼接、拼凑、杂糅和碎片的艺术风格,这在《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马尔克斯在小说的叙述上采用的是一种循环往复的结构。他以“许多年后,当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开篇,在小说的开始就将读者的思维从未知的现在推向未知的过去。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在小说中相互循环交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与马贡多小镇的百年兴衰就在这样一种错乱的时间线中展开,这种时间的无序性使得原本连贯、完整的叙事情节被打碎,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倾向,给人以强烈的扑朔迷离之感。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还描写了许多个小事件,这些事件并不完全服务于故事的整体情节的推进,而是为了展现小说对于社会现象的不同反映,在逻辑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非线性的时间与空间叙述体系使得小说中的各个故事情节之间并不是紧密地贴合在一起,而是充满了未知的裂隙,这令马尔克斯所架构的整个《百年孤独》的故事看上去像是一幅“拼凑起来的画卷”。除了叙事整体性的破碎,小说的碎片化特征还体现在人物形象的零散化。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创造了大量的人物,这些人物以布恩迪亚七代家族为中心,不仅在名字上存在众多重合,在血缘上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样一来,我们很难对小说中的人物建立起一个清晰完整的谱系,这些人物只能一个个碎片的形式零散地分布在我们对小说故事的架构中。同时这些人物主体在命运和性格上也呈现出某种相似性,被零散为一系列可复制的平面形象而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七代人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轮回,而这些众多的人物则是将它们拼接起来的碎片。


二、多元化
  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中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指将所有文本置于一个纵横交错的文本体系之中,消解文本的种族、性别、阶级的偏见而一律平等,同时打破了作者意图对于文本的单一解释,将文本至于浩瀚的互文文本海洋中,从而使它获得一种开放多元的释义。在这里我们用多元化来指称后现代美学中消解权威、取消经典、颠覆中心的多元化特征,旨在倡导一种民主平等的观念,强调艺术的意蕴空间总是流动的、开放包容的,艺术中不存在某种权威的、单一的主题,也不存在权威的单一认知。它否认艺术存在终极意义,强调艺术的不可知性和流动性,希望以一种多元化的理论思想来取代现代主义中包罗万象的、单一的传统理论。这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时,则体现在主题的多样性和不可知性。


  《百年孤独》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和马贡多小镇的百年历史为背景,其中充斥着诸多的思想主题,既有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的封闭和落后的无奈,也有对残酷的资本主义入侵的愤怒,对封建统治下的专制愚昧的批判等。马尔克斯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哥伦比亚已经爆发了几十次的内战,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这时的马尔克斯内心满是对社会、对人生的无限思考,加之时代风气对他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影响,这些都在他的小说《百年孤独》中得到了反映。因此小说的主题在思想上呈现出一种多元性,它并不仅仅是拉丁美洲简单的百年历史的缩影,同时也是对这百年历史中各种现象的思考与探索。马尔斯融合了现实与想象,塑造了一个神秘与理性、荒诞与现实共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是多维的,它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单一主题,在这里对任何历史现象的思考都可以是它的主旨,也是他想展现的他思想体系中的一面。奥雷里亚诺上校,本书中作者赋予感情最多的一个角色,据说马尔克斯写到他死的时候,“一头倒在床上,整整哭了两个钟头”。他一生中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成为一个神话般的英雄人物。可当他为了理想浴血奋战之时,所在党派的领导却忙于与对手谈判,以争取国会席位,将他无情地抛弃。从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党派之争的残酷无情,理想主义者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可以看到理想主义者奋斗时的至死不渝、失败后的无助无奈,以及前后对比中所折射出的深深的孤独感。从小说中男女之间混乱、复杂甚至是乱伦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乱的爱情,如果要震撼社会的道德跟法律,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也能看到身处孤独的世界,爱情是没有边界和界限的,人性的欲望会把爱推向无底的深渊。从《百年孤独》中或纯真、无私、大度、坚持,或势利、冷漠、自私、野蛮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性格中的每一面,也可以从中找到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影子。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创造的世界就像是一个熔铸了所有现实与想象的瑰丽奇特的王国,你可以从中解读出无数一闪即逝的思想光芒。


三、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指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强调的“理性至上”观念的怀疑与批判。反应到文学创作中,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确定的“中心”的否定,这个“中心”可以是一个固定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一个确定的中心思想。后现代主义批判这种所谓的“中心”、“意义”和“本质”,崇尚的是突破“确定”限制的“随意性”的文学形象塑造。我们可以从《百年孤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中一窥这种“去中心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在传统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中,作者往往塑造确定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的外貌、性格和行为来刻画一个人物的内心,塑造的是有固定本体的人物。但是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他并没有重点塑造人物的外形和行为活动,而是将笔墨集中于对人物的意识层面的刻画上,对于群体特征的描写多于个体特征。因此,当我们读完《百年孤独》,对里面的人物再次回顾时,我们很难回忆起某个具体的拥有独立人格特征的中心人物。每个人都是一种群体意识的缩影,不存在所谓的绝对“主角”,他们共同作为历史的演绎者参与其中。就如在分析《百年孤独》中人物的零散化的特征时所提到的布恩迪亚家族,他们家族七代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个历史的大循环,除了命名上的重合之外,“相似的命运轮回”一次次出现在这些重合的名字上。第一代离群索居却头脑出众的奥雷良诺的命运在第二代的阿卡迪奥身上显现:参加工人罢工,在失败后封闭自我回到老家,在孤独中离世;第二代的奥雷良诺则带上了第一代阿卡迪奥的影子:感情冲动而有闯荡精神。在《百年孤独》中,人的主体性是被消解的,里面的人物都是处在历史这部机器里的零件,没有了“个性”,这正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中心的消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马尔克斯的代表性作品,《百年孤独》是一部瑰丽的民族史诗。它以诡谲多变的情节、眼花缭乱的人物、奇特神秘的想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小镇家族百年的兴衰变迁史。虽然对于它是否真正属于后现代主义作品学术界仍有存疑,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到碎片化、多元化与反中心化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当然,其中必然还蕴含着更多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有待我们去探讨发现,这对于我们确定《百年孤独》是否属于后现代主义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 游炜健

审核 王莉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