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文坛琐事 正文

后现代艺术阐释
2023-05-08 15:39 梁正杰 

文/梁正杰


  人类社会的蒸气机的工业革命及第二次电气化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彻底催毁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大规模产品生产机器的集聚,不仅加深了人性的异化,也促使了欧洲大国在对资源抢占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和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欧美数百年间所建立起的文明击得粉碎。这就是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产生的背景。约瑟夫·博伊斯和他领导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旨在将艺术语言扩展到人的身体内部,以强化其社会参与及社会批判的功能。“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社会雕塑”,促使艺术语言在无限复制中获得无穷力量。


  法国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发表的“Le Saut dans le vide”(跃入虚空)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件行为艺术作品。克莱因本人从二楼窗口跳下到助理准备的床垫上,克莱因跳下的画面与摄影师另外拍摄的空荡街道的画面合成在一起,就形成这张人跃入虚空里的奇照。正如在《切尔西旅馆宣言》中他所记叙的,处于“太空竞赛”的大背景下,克莱因并没有臣服于科技的力量。人类借助科技探索了实际存在的地球之外的空无,而长期接触禅学的克莱因,其对空无的探索则是一种内化的转向——他更愿意做一个精神的拓荒者。“跃入虚空”的理念应具虚拟性、事件性、观念性、拼贴性、流行性。克莱因利用客观实在的对象,用行为艺术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由艺术构成,艺术不再是现实的反映。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最近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频繁出现的“情绪逃离计划”,这两种艺术行为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情绪逃离计划”的创作者们,无论是在大自然还是城市环境中,他们借助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物品进行拼贴和合成,以达到一种坠入虚无的奇幻、震惊的效果。借助着抖音、快手等新传媒方式,这样的行为艺术似乎具有独特魅力,它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也不再将艺术置得高不可攀,同时呼吁着人们进行自我思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现代艺术尽管在不同的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从由视觉、感性的审美意识进入人生、社会的哲学思考。但是仍可以总结出某些基本特征:

  (1)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2)从传统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
  (3)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
  (4)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
  (5)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
  (6)主张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后现代艺术不再追去永恒的价值,同时反对高雅与通俗、与大众之间的区别,这就使得艺术像消费社会的商品一样,具有时尚、流行等特征)


  无独有偶,法国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让保尔·萨特在其著述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人的自由本性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艺术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也是其美学思想的主题。萨特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人的自由提供一种本体论的证明。在他看来由于人具有一种虚无化的能力,因此能够超越各种自在的存在,摆脱实在世界的因果关系,从万物中分离出来而获得自由。在萨特看来,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实现和确证自己的自由的根本方式。也就是说艺术家是自由的,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来介入和改变生活。然而,艺术家的创作并不仅仅诉诸他自己的自由,而必须同时求助于读者的自由,是对读者自由的确证和实现。创作本身就是在向读者发出召唤,而且只有赋予读者充分的自由,读者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从而完成使作品客观化的使命。


  从萨特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上述提到的行为艺术中,艺术创作家们想要表达的思想便是一种自我存在、我之自由的观念。所以,后现代艺术中,艺术不再是对客观世界单纯的反映,人能够摆脱客观实在的因果,实现一种自由。“跃入虚空”本在客观世界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克莱因的创作中,跃下的那被定格的一刻,就是在确证和输出我自由的观念。当然,这样的行为艺术也是在对读者或者受众们进行感召和召唤,给予读者们自由,转变其身份成为另一个创作者,达到共享的自由。


编辑 方美川

审核 邓雯娅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