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传统荟萃 正文

《面纱》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2022-11-05 16:23 唐嘉楠 

文/唐嘉楠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二十世纪的部分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女性的地位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但从本质上来说,女性在社会属性上依然处于弱势地位,是“第二性”的。完全依附于男性的女性无法走向觉醒,没有自我主体意识的女性难以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实现自我独立,才能使女性意识真正走向成熟,逐渐摆脱男性所构建的意识形态的束缚。《面纱》中凯蒂就是这样一位实现了自我觉醒、最终走向精神自由与自我独立的女性,她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灵重构与觉醒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女性主义 主体意识 《面纱》


一、父权社会下被束缚的女性意识与被压抑的情感

        波伏娃在她的女性主义理论中提到,女人是“第二性”的,在社会属性上,女人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在精神层面,男人是权力、地位和权威的象征,在物质层面,女人是贫穷的弱势群体,她们没有自己的财产,只能依附于男人来维持生活,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家庭,没有独立的空间来构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凯蒂的母亲贾斯汀太太就是这样一个“第二性”的女人。虽然贾斯汀太太很是看不起自己的丈夫,但她深知自己只有通过他才能出人头地,并坚定不移的认为这是提高自己地位的唯一方法。而在贾斯汀太太的教养下成长起来的凯蒂自然也深受母亲的影响,她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期待通过嫁给一个男人来带给自己更高的地位、更好的生活水平,并以此作为自己挑选结婚对象的标准,所以凯蒂自然也从没有认真经营过任何一段感情。在她们的世界里,男性和婚姻是自己生存的依附,她们自己的感情则并不需要被考虑在内,甚至于她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感情需求。


        所以凯蒂嫁给沃尔特也与爱情完全无关,只是为了自己可笑的虚荣心和高傲,为了逃离家人、摆脱她长久以来尴尬处境。而这样一段不理想的、无爱的婚姻,逐渐消磨了凯蒂的活泼天性与生命力,她不满丈夫的沉默寡言与木讷,也痛恨他的拘谨淡漠。他无法理解她所喜爱的事物,也不关注她的精神世界。就像瓦尔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对你不抱什么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浮、没有头脑,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目标和理想既庸俗又普通,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事实上,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高高在上的爱。尽管沃尔特深爱凯蒂,但他从不设身处地予以关爱,也不关注凯蒂的精神需求,那些冗长的画廊、中国或历史的书,都让凯蒂感到乏味。


        于是凯蒂开始渴望爱情,渴望一段热烈的感情来填补她内心巨大的空虚。她疯狂地爱上了汤森,将自己的情感交付给他。这种对情欲的追求与放纵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男权社会的不满与挑战。然而,虽然凯蒂意识到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勇于去追寻幸福,但她却仍是将自身的存在价值寄托在对一个已婚男人虚无缥缈的感情上。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凯蒂在这个时候依然是依附于男性的,还没有觉醒自己独立的主体意识。


二、在劳动中发现自我价值

        凯蒂在湄潭府的经历是全书的重要转折,也是她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性因素。湄潭府的贫病与混乱与香港的安逸奢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整个城市在霍乱的肆虐下奄奄一息,死亡的气息无处不在,而活着的人则苦于餐饭。湄潭府使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绝望,她也终于意识到,在生命的消逝和死亡的重压下,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带着这样的心境,凯蒂在沃丁顿的建议下进入了当地的修道院。拜访修道院的所闻所见则打破了凯蒂过往狭隘的认识,使她感受到了一种心灵上的自由。修道院的院长身为法国贵族却甘愿放弃优渥的生活,来到疫病肆虐的穷苦之地默默奉献,修女们也都竭尽所能地帮助受苦难折磨的人们,她们放弃了一切,用一生来祈祷和帮助世上受苦的人。她们精神上的富足与伟大令凯蒂深受触动,在修女们的伟大精神面前,她爱情的幻灭、与丈夫的矛盾都显得渺小琐碎。于是她主动进入了修道院进行工作。凯蒂精通厨艺,善于缝纫,她运用自己的这些技能进行工作,每天太阳刚刚升起就风风火火地赶到修道院,工作让她的精神焕发出活力,让她对过往逐渐释怀,重新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


        性别歧视本就是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的产物,女人之所以长期被当作是男人的附属品,主要源于经济上的不独立,正所谓“没有财产就没有话语权”。虽然凯蒂的工作并没有创造出经济价值,但是她在劳动中认识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认识到女性也可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人生理想,这是凯蒂的自我主体意识觉醒与独立的开始。凯蒂生活的时代是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这一时期,英国正陷于一战的泥潭中,大量青壮年奔赴前线,市场上缺乏劳动力,大量女性进入了劳动市场,她们不再仅仅是家庭主妇这样单一的角色,对外的劳动使得女性的主体意识进一步觉醒,而物质层面的自由也是女性走向真正自由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走向心灵的自由

        在湄潭府的修道院做义工的充实生活,不仅使凯蒂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觉醒,认识到自己的劳动价值,也填补了她内心的空虚。她不再妄想着去依附任何人而活着,也不再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谁身上。同时,凯蒂开始审视过去的自己,对自己过去根深蒂固的依附意识进行反思,最终她进一步意识到:只有在精神上不依附任何人、任何感情和任何道德风俗地去生活,才能获得心灵上真正的平静与充实。


        沃尔特去世后,凯蒂甚至为此感到一种解脱,因为她已经明白更重要的是向前继续自己的人生,她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算回到香港以后,凯蒂依然为汤森而产生过动摇,但那时的她早已不再将自己的感情都寄托在他身上,还是毅然离开了汤森。在小说的最后,凯蒂选择回到父亲身边,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自由、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独立于世把握自我的女孩。为了女儿以后能拥有真正的精神独立,凯蒂决定自己勇敢地站起来,这时的她充满着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她忠实于自己,走向了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结语

        小说《面纱》以面纱为名,而 “面纱”的其中一层含义便是凯蒂在经历了爱情的背叛,在疫区目睹了生命的逝去以及贫苦和病痛的折磨后,终于揭开生活了虚妄的面纱,认清了金钱与物欲浮华的虚无、爱情的虚伪与狭隘。这个揭开生活面纱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凯蒂觉醒主体意识,走向精神自由,找到人生方向的过程。凯蒂最终撕开了面纱的遮蔽,认识到了独立人格与个人理想的重要性,突破了世俗道德风俗和上流社会的束缚,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形成了自己完满的独立人格。


参考文献

[1]林津石.《面纱》:一曲女性精神觉醒的悲歌[J].海外英语.2021(02):13-15

[2]杜安琪.女性的抗争——从《安娜·卡列尼娜》到《面纱》[C].贵州大学出版社(Guizhou University Press).2019.53-60

[3]曾繁仁.西方文学理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9.

[4](英)毛姆著;于大卫译.面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05.


编辑 刘薇

审核 游炜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