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传统荟萃 正文

平南县两木村“初二社”活动研究
2022-03-26 16:07 梁月华 

文/梁月华


摘要:节日习俗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象征。“初二社”作为中国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自然有其独特性。本文以三天的“采风”为基础,根据自己参加过的“初二社”活动并对村民进行采访,记录并整理了他们的口述内容,了解当地“初二社”活动的成因,展示当地“初二社”的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事项,探寻这些民俗活动背后蕴含的意义,并思考“初二社”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寻找新的焕发生机的渠道。


关键词:农村;“初二社”;平南县两木村;文化内涵


  “社日”在中国古代受到很大的关注,关于社日活动的记载也较多,比如《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描绘了社日杀“牲牢”祭祀、聚餐的场景;再如王驾“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勾勒了村民祀酒聚饮的情景;《孝经纬》云:“社者,土地之神。土地广博不可遍祭,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这一具有古老历史和浓厚原始神秘意味的节日在平南县两木村也有体现,只是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下面从两木村的春社,即初二社出发,考察两木村“初二社”活动的成因、内容,利用民俗学的知识分析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思考两木村“初二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


一、“初二社”活动成因


(一)地理位置    


两木村位于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寺面镇下辖的一个村庄,村庄背靠绵延不断的大山,村民多为汉族,村里的姓氏主要有梁、覃、宾、李等。两木村的社、庙为两木村和隔壁鸭芽冲共同筹钱所建,所以参与“初二社”的村民实际上是两个村的村民,但因为两木村相对于鸭芽冲而言是一个大村,故人们通常以“两木村的初二社”相称。这个社位于两木村和鸭芽冲的中间地带,方便两村的共同祭祀;庙则位于距离鸭芽冲入口50米的位置,关于这个庙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鸭芽冲有一个孤儿,他靠吃百家饭长大,村民帮他搭了个草房子凑合着住,但是长大后因为贫穷而娶不到媳妇。有一天晚上,他梦到神仙嘱咐他明天准备好鸡肉、猪肉、酒前往这个村的一块高地祭拜。他第二天就照做了,结果在那里邂逅了一个上山砍柴的姑娘。那个姑娘家里有六姐妹,巴不得家里的女孩子快点嫁出去,所以很快就同意了宾耀通的请求。他非常高兴,把这件事情告诉村里人,鸭芽冲就在那块高地上建了一个庙,后来两木村的村民和鸭芽冲一起拜社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去拜庙。久而久之,这个庙也成为了这两个村共同的祭拜场地。由于两木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群山相拦,交通不便,与外地的联系有限,故此处的“初二社”活动还保留着较好的传统形态。



(二)历史渊源


(1)土地崇拜  


 “社”的传统渊源于史前时代,最先是出于对土地和土地神的崇拜。如《说文解字》:“社,地主也。”从“示”的字,意义多与神魔鬼怪相关。《礼记·郊特牲》:“社,祭土。”由此可见,古人的社日传统发端于土地的敬畏与膜拜。钟敬文先生说道:“殷商时期,对土地的祭祀已相当普遍。甲骨文祭祀中“亳土”的卜辞较多。原始的祭法是直接向土地献祭:将祭品深埋或直接灌注于地。周以后,称土地神为社神或社主,原始的土地崇拜发展为社祀。祭祀的方法多采用封土设坛以祭或树木以祭。春秋战国以后,社祭有很大的发展,国、州、县、里各级均有社祭。即使是穷乡僻壤,也是“扣盘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这种原始的土地崇拜观念,直接演变成了后世重要的农事节日:“社日”。社日分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在此可以看到社日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始终与土地崇拜的观念相联系。两木村的“初二社”也是源于对土地和土地神的崇拜,这里的农业仍然是以个人体力劳动为主,农作物是否丰收决定着他们经济水平状况。


(2)万物有灵观


“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该信仰认为人、动物、植物等客观事物都有一种不依赖于物体、可以脱离物体独立存在的东西,即灵魂。灵魂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也可以永远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灵魂或精灵左右着客观世界的进程,是持有原始信仰者的崇拜对象。”古人科学知识匮乏,对观察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就把这些现象归于神魔鬼怪、精灵、灵魂等作用的结果。古人大多从事农业劳动,农作物的收成时好时坏,人们不知道这是气候、土壤、种植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就把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归咎于上天的旨意,认为土地神就是上天派来管理土地的神灵,只有在播种时节虔诚地祭拜土地神,农作物才能有个好收成。两木村所祭拜的庙里就有一尊土地神的雕像,每年“初二社”祭拜之时,人们的利是、硬币、米酒、水果都会堆满这座雕像前面的小桌子。


人们看到土地广大无边,负载万物,生财为人所用,人们要依靠它才能生存,所以“亲地”,即崇拜土地,同时“美报”,即酬劳其功,进行献祭。人们在原始思维逻辑的影响下,相信万物有灵观,依赖土地神的护佑,对上天的旨意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初二社”祭拜社神时,村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还通过祭祀社神来保佑小孩平安,保佑村中人畜兴旺、生意发财、子孙繁荣昌盛。由此可知,他们把社神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敬而崇之,在这种依赖心理、崇拜心里和祈求心理的作用下,发展而成朴素的信仰思想。


二、“初二社”的内容


(一)习俗  


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中对社日习俗的记载写道:“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乡村土谷神祠,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古称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钱作会,曰社钱。叠鼓祈年,曰社鼓。饮酒治聋,曰社酒。以肉杂调和饭,曰社饭。……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由此可以窥见社日的一些风貌。而不同地区的社日活动习俗也有一些差异。以下是根据本人参加过的几次“初二社”的经历以及村中老人的口述整理出来的“初二社”的习俗:

  1. 时间:农历二月初二上午,“初二社”名称的由来就来源于此。因为寺面镇的墟日为农历的“二、五、八”,村上的人日常更喜欢按农历来计算日期,所以春社日就叫为“初二日”,符合村民按照农历来计算日期的特征。


(2)祭拜对象:社神,即土地神;历代祖先;树。两木村的村民是先拜庙再拜社的,庙处分为3个部分(正庙、小庙、小祭),社分为2个部分(社、后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社”旁边曾经有一棵古老的树,主干粗壮,枝繁叶茂,盘根错节,然而在2006年时被雷劈坏了,现在的树是后来重新种上的。尤为重要的是,这棵树的品种不能是榕树,因为当地村民认为榕树底下太过阴凉,容易招来阴鬼缠身。那一年,村民筹钱对社进行大修。在此可看出当地的村民认为树不单单是作为一种植物而存在,更是一个具有超自然神力的精灵。这种树木的崇拜在弗雷泽的《金枝》中有充分的说明:“瑞典古老的宗教首府乌普萨拉有一座神圣树林,那里的每一株树都被看作神灵;立陶宛人崇拜特异的橡树,向它祈求神谕,认为如果有人在这神树上砍了以根树枝,就将猝然死去或一手一足变残废;罗马帝国的人们崇拜巴拉丁山坡上的一株山荣皇树......如果对神树做出任何伤害,全村必遭不幸。”


(3)“初二社”活动


    两木村“初二社”这一天的活动主要有社肉祭拜、吃社饭、喝社酒、分福饼这4项。在这些活动的背后都隐含着独特的文化意义。

社肉:初二社这天需要准备的肉最主要的是鸡肉和猪肉。每家每户宰鸡后不能去头、内脏、爪等,要保证鸡的完整性,然后把鸡和一块足2斤猪肉一块放进水里煮,熟后捞出装在“福担”中,然后就可担着去拜庙、拜社,拜祖则是单独回到家中再做。社肉选择鸡肉和猪肉的原因是“鸡”的谐音是“吉”,代表着吉利如意;“猪”一般都是圆乎饱满的,寄托着村民希望农作物收获圆满的心愿。


社饭:明诗人程敏政有《春社谣》:“社饭炊香出茅屋,腊酒一倾连数卮。”两木村的社饭是村中妇女集体劳动的产物,每个人都必须吃到社饭。社饭的基本做法就是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其味鲜美,芳香扑鼻,松软可口,老少皆宜。其材料社蒿在春天鲜嫩茁壮,在一定程度上寄寓了村民对农作物和家中小孩茁壮成长的祈愿。


社酒:宋代诗人陆游的《春社》:“社肉如林社酒浓,乡邻罗拜祝年丰。”描绘了一幅热闹、淳朴的社日宴饮图。两木村初二社的酒是米酒是桂林三花,这些酒的度数一般比较低,家里人也要督促自家孩子用底下带福的瓦勺抿上一嘴。当地村民认为酒为粮食酿造之精华,美味甘甜,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故社酒也是必须要喝的。


福饼:福饼是一种烙有“福”字的小圆饼。分福饼就意味着要把福气分享给每个人,特别是小孩,因为小孩的抵御疾病的能力比较弱。


(二)禁忌  


  两木村初二社这一天最大的禁忌就是祭祖后吃晚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当地人认为一说话老鼠、害虫等就会听到声音,然后会来危害庄稼。因此,这一天的傍晚时分也是不能去别家串门的,因为一串门就容易触犯“不能说话”这个禁忌。其实,形成这一禁忌的原因有二:一是万物有灵观的体现,人们觉得老鼠、害虫这些危害庄稼的动物能够听懂他们在饭桌上谈论的关于种植方面的话题,这样会导致作物的收成受到破坏。二是出于气候的原因:春回大地,天气回暖,万物复苏,当地此时雨水也较多,庄稼得到很好的滋养,老鼠、害虫忙着出来觅食,看见长势良好的农作物,自然就肆无忌惮起来。


(三)特征和文化内涵  


(1)特征

两木村初二社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是传承和扩布性:初二社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目前所保留的活动在历史上基本都有迹可寻,该节日所蕴含的意义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晚辈。同时这种传承又是主动积极的,使得初二社的传承有目的地进行。且初二社不仅只在两木村延续和发展,还向其他村落渗透。其次是集体性:两木村的初二社的拜庙、拜社是集体进行的,庙、社的修建由村民共同筹资建设,社饭是妇女共同劳动的产物,聚饮是村里每个人共同参加的,福饼分到每家每户,而这一天所有的花费由村民共同承担。再次是规范性和服务性:两木村初二社在流传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严格的“规矩”,这种约定俗成的初二社朴素的信仰观念对村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较大的约束力。同时初二社也服务于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人们既遵守这种节日的轨范又享受着节日带来的欢乐,满足了自己的审美需要。初二社还有稳定性、变异性、类型性等特征。


(2)文化内涵

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我国自古以农立国,重视农业收成的观念,形成两次古代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因此广大农民在节令转换这一天,逐渐形成了祈求免除灾害、避祸得福的习俗,初二社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这并不科学,但它反映的民众心理却是相同的:村民通过这类习俗,希望老天开恩,派遣超自然的神灵护佑,获得幸福,消除自然灾害。这是初二社最基本的内涵,也是我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二社”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其产生的内在动力:即人们对五谷丰登、人畜两、岁岁平安的祈望。而后的初二社祭拜、习俗活动、禁忌由农民盼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心理延展开来。

初二社还体现了村民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中国重人伦,重亲情。人们通过在“初二社”这一天的祝祭活动,表达对社神的崇拜;同时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和巩固着人们的村族意识、血缘村情,使村民内部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成为村民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三、当下文化背景下的“初二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地的“初二社”活动仍无可避免地受到当下文化语境的影响,而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思想的渗透下,它的习俗、特征及文化内涵自然也有相应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下,“初二社”的传承也要面临一个新的挑战。


(一)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新鲜事物的涌现使得原有的传统观念的文化慢慢淡化了。两木村初二社在新奇事物的冲击下虽保留着传统的规矩,但观念上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

  1. 世俗化

初二社的祭拜向来受到重视,社神的祭祀过程也是庄严肃穆的,村民们认为社神是能听到他们的祈愿的。但现在村民们已然受到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社神祭祀依然庄重,但观念上已经不怎么相信社神能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之事了。

  1. 个人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也更为看重个人利益。 之前初二社的祈愿多半是为整个村的种植生产、人畜着想,带有集体的功利性;现在的祈愿则是更为个人功利化的行为,比如覃家的儿子要考大学了,节日这一天他的家人就会给土地神一个更大的利是;李家的小儿子开始打工,他家人就会请求社神的庇佑,让他诸事顺利;宾家的小曾孙出生了,他的家人就会祈求社神让他岁岁平安......

  1. 生活化(初二社与农业生产的紧密性渐松散,与生活的联系加强)

目前两木村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他们已经不需要依靠农业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了,这就导致了初二社和农业生产的紧密性的弱化。再者村里的老人和小孩居多,所以初二社还维持着原有的形态,只是规矩相对之前来说简单些许,比如祭拜祖先的菜不一定要上满9种不同的菜品。初二社逐渐成为一个村民聚集沟通信息和情感的节日,休闲性加强,更具生活化气息。


(二)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它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两木村的初二社的民俗是当地的传统节日之一,保留着较为完好的形态,具有研究的价值。但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多元共存的社会现实,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撇开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而去妄论传统文化的取向问题。只有从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定位出发,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并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才能在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中使传统文化走出困境。初二社的发展同样要在现代社会找到立足点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比如利用微信推文传播初二社的习俗、特征和文化内涵,加强人们对它的了解程度;利用摄影大赛的机会拍摄各地民俗的活动照片;利用“支教”活动,传播传统文化习俗......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民俗以及其蕴含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只有在充分考察过后才能对这些传统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方有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扬。


参考文献:

【1】曹书杰.《社稷与民间社日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7,(2).

【2】戴存仁.《略说华夏“社”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1997,(8).

【3】萧放.《中国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2).

【4】张勃.《春秋二社:唐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兼论社日与唐代私社的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

【5】王政 张正林.《清代方志中的社日习俗略考》【J】.农业考古,2009.

【6】平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汇编.《平南历代诗词选》【M】.南宁:广西出版社,2013.

【7】常建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出版社》【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


编辑:姚金媛

审核:郑桂志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