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传统荟萃 正文

从海洋题材影视作品看海洋文化
2022-11-26 16:03 唐嘉楠 

文/唐嘉楠


摘要:海洋题材影视与动画作为反映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播海洋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具备娱乐性质。当代大学生以观看和欣赏海洋题材影视与动画并进行相关的动画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即满足了当下网络时代发展和学生娱乐的需要,又有利于学生从海洋题材影视作品中了解相应的海洋文化,从而促进海洋文化的知识传播。


  关键词:海洋题材影视 海洋文化 动画研究


(一)海洋民俗文化

  要了解海洋文化,我们首先要知道海洋文化是什么。根据曲金良所撰写的《海洋文化概论》中对海洋文化的定义: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从广义上来说的海洋文化,就是人类在对海洋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又形成了海洋文化中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


  以《海洋奇缘》这一影视作品为例,在女主角莫阿娜生长的海岛,人们就是以捕鱼、狩猎、耕种等劳动方式,依赖丰富的海洋资源与物产进行生存的。影片真实还原了南太平洋热带小岛的居住环境与物产情况:腌猪肉,椰子果肉等都是南太平洋海岛的食物特产;女主角莫阿娜饲养的宠物鸡和猪也是古波利尼西亚人的主要饲养牲畜;树叶编织的箩筐,椰子壳做的碗等是原始海岛特殊存储器具。自然的馈赠使得人们即使不出海,也能在海岛上繁衍生息。而这样依赖自然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而自然的敬畏又催生出了人们独特的信仰。在《海洋奇缘》中这一信仰就特别表现为能创造生命、创造一切的特菲提之心。夺取特菲提之心是由于人们的贪婪和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而影片以归还特菲提之心为主要线索则恰好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反对无度的索取。


  《海洋奇缘》中的另一民俗文化则是歌舞文化。尽管《海洋奇缘》作为一部经典的迪士尼动画影视作品,运用插入歌舞的方式进行叙述表达是其固有特色,但是我们仍然不可忽视歌舞在海洋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影片中的海岛生活是典型的比较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的体现,原始社会的歌舞与生活向来是紧密相连的。影片中用了大量的歌舞来描绘小岛人民平凡的生活场面,也用歌舞来展示了出海时鼓舞人心的激励场面。可见,歌舞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用歌舞来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二)航海文化

  航海起源于人类为了跨越海洋,从一方陆地去到另一陆地的活动,从前是一种基于人们的好奇心和勇气产生的冒险行为,后演变为一种为了生活和财富等目的而进行的商业活动。


  关于航海文化,在《海洋奇缘》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两部电影中均有体现。可以说只要是海洋题材的影视与动画,基本上绕不开航海这一内容。要产生与海洋故事相关的影视作品,首先需要人与大海的一定交互,这种交互与共生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航海文化,一种探索、跨越、征服大海的文化。航海文化是海洋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以航海技术的发明得以壮大。


  《海洋奇缘》中就表现了多种古波利西尼亚人的航海方法。首先是通过观察星象来进行定位,莫阿娜在洞穴中首次发现了祖先们的航海事迹。其中就有祖先在夜晚用手掌和手指的方位来测量星座,后来毛伊在教莫阿娜驾船时也使用到了这一方法。而莫阿娜在踏上前往寻找毛伊的路途之前,祖母叮嘱她“要朝着钩状星座的方向,找到半神毛伊”。“钩状星座”在影片中看似只是毛伊的标志,但它也可以看作是天蝎座的尾巴,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星象。


  除了星象定位之外,影片中体现的另一主要航海方法则是通过用手浸入海水的方法来判断洋流。在《海洋奇缘》中,水温是判读洋流的重要指标。影片前段就出现过三人并列把手浸入海洋中的场景。而当毛伊在教导莫阿娜学习航海术时,也说过“当海水是温暖的时候,他们的航向是正确的”的话语。与高度依赖科技的现代航海技术相比,通过水温、星象、风况等自然现象的细微变化中寻找信息并依此进行航行的古代航海术似乎更为神秘,这种原生态的方式 似乎也与大海契合更深、联系更紧密。


  既然航海是冒险行为,那么其中自然蕴含着海洋精神中最富激情、最鼓舞人心的“冒险精神”。莫阿娜虽然向往海洋,但却屡屡被父亲阻止,直到生命毁灭的危机来临,莫阿娜才不得不挺身而出,走上了“航海者之路”。然而航海者的路是冒险之路,自然困难重重,有风浪的袭击、凶狠的海盗、恶魔的阻拦、内心的迷失……面对这样艰险的前路,莫阿娜也曾彷徨无措过,然而祖先面对未知海域探险的大无畏精神,迎风踏浪的冒险情怀给了她莫大的鼓励,使得她完成了自身的成长与蜕变。


  而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主角派的航海知识全部来自于救生船上的一本小册子。在这部影片中,相比于介绍航海方法和航海知识,更重要的是表现航海精神和主人公个人强大意志。与莫阿娜相比,派并不是自发地进行航海,而是经历沉船事件后基于求生本能被迫进行了海上漂流,所以与其说是“冒险精神”,倒不如说派的精神是“信仰精神”, 依靠着信仰的力量坚定地在海上漂泊而不至于迷失和放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片中运用了平行式蒙太奇的手法,以三条不同时空的线构成了整个影片的故事叙述:一是主角和作家交谈的现在时,二是航海前主角的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长背景与经历,三是少年派与虎的航海历险。整个电影一共呈现出了三个时空序列。而倒叙式的开场和漫谈式的铺垫虽然表面上看只是少年派航海的“前因”,这些铺垫甚至让影片的前段看起来略显节奏缓慢,但实际上这些剧情式的铺垫中都富含了精神层面的内涵,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也许正是造就派的航海精神并让他得以成功存活下来的关键。前两条线不仅对于派的家庭观念、成长环境进行了展示,也暗暗探讨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自然、信仰的关系。影片中几次提到派关于宗教的想法还有青少年时期在教堂的经历,而在后来的海上漂泊中,派终于认清不应该拘泥于宗教形式,信仰和个人的强大精神动力才是人类不畏困难、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所以派虽然在海上历经艰险,但他从未放弃生的希望,始终相信自己心中的“上帝”。航海是需要信仰的,否则将会在无边际的大海和不规律的海浪中迷失,有了信仰,就有了前进方向,有了“生”的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影片中则主要体现为人与大海的关系。大海毫无疑问是波涛汹涌的,一场突如起来的风暴和大浪就有可能让人丧命,但它也有平静如镜的美丽时刻,也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可做食用,也有绿洲海岛让人得以喘息。这种关系体现了航海精神中虽敬畏自然,但依然勇于征服自然、挑战自然的特点。


(三)总结

  海洋是地球的重要部分,海洋文化和海洋精神也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海洋题材影视作品与动画的欣赏与研究,我们得以窥见独特的海洋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学习可贵的海洋精神,提升自我,更好的认识、保护和建设海洋。


编辑 方美川

审核 邓雯娅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石倩.从文化隐喻角度透视《海洋奇缘》中的新西兰毛利文化[J].海外英语,2019,(13):188-189.

[3]林立文.从《海洋奇缘》看动画电影中海洋文化的植入与应用[J].东南传播,2017,(03):18-2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