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传统荟萃 正文

浅谈电子媒介对文学观念和文学活动的影响与改变
2023-05-19 15:59 李媛媛 

文/李媛媛


  当今时代,文学观念和文学活动较从前有了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源头大部分来自于,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方式的转变。而这两者的转变,又主要是受到文学传媒环节的影响。文学传媒环节上承文学生产,下接文学消费,它既能从下游反向影响到文学生产,又能直接改变文学消费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这篇文章主要是从文学传媒的新媒介——电子媒介的特点这一角度,浅谈电子媒介对文学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影响,进而对文学观念和文学活动造成的影响和改变。


  电子媒介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文化的主要传承形式,主要依赖于它对信息传播呈现的的三个全新特点。第一个特点,电子媒介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超时空快速传输,同时其复制、存储与传播信息内容的能力也比印刷媒介阶段更为强大。这样的特点和当代物质生产空前发达、社会资本巨量聚集的社会背景一起,使得当代文学生产规模十分庞大。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又使得文学资源匮乏、文学产品短缺的现象逐渐减少,文学生产对文学消费的绝对主导逐渐反转,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反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因此出现为了为实现消费目的而进行生产的文学观念。


  这样的文学观念,使得文学活动的中心逐渐从作者转移到读者。一部作品的形成,从原来的与读者没有直接关系逐渐变为读者直接参与到其中。这也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一部作品的创作缘由是什么?创作动机是存在社会性因素的,但这一因素往往是正面的,很少有只是为了迎合读者口味进而达到满足物质需求的。这不是说赚钱不正面,只是在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面前,为满足自身物质需求进行迎合创作和为“美刺”、“教化”进行创作相比,前者的社会价值远远比不上后者。以前的创作者总爱说“墨香铜臭”,但当墨香和铜臭逐渐形成不可分割的却又矛盾重重的态势时,两者该如何取舍?是简单的一刀切,将两者彻底割裂,非此即彼?还是留下一定的空间,让墨香和铜臭有机结合?如果是后者,这个结合的度,又在哪里?除此之外,读者参与作品创作也让文学作品的评判体系有了变化。有了创作者这一隐藏身份的读者还是单纯的读者吗?这一群体所作出的作品评价是处于怎样的立场?是创作者,还是读者?亦或是两者皆有?这样的作品评价又是否具有“真实性”?如果有,“真”在哪里?如果没有,又“假”在哪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个特点,电子媒介由原来的单一媒介传播走向多媒体全新传播,这不仅对生活、事物的反映具有高度的逼真性与现场感,而且传者与受者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方面具有即时性、共在性的特点。文学生产规模庞大,其中的信息数量庞大但“保质期”却十分短暂,为了让文学生产能够紧跟信息潮流,依托文化市场成了当代文学生产的新特点之一。


  尽管文化市场的建立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是让文学活动受限于市场需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要求文化创作者要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但是人民群众的眼睛一定是雪亮的吗?当沉迷低俗到乃至恶俗文化的大多数人与坚持高雅艺术的少数人互相对立,哪一方会夺得胜利?当前的社会文化现状表明,是前者,这有些悲哀。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人问津,低俗的文化的广泛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表面上,这是市场的选择,但归根到底是读者群体的选择。形成这种选择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一点有待探究,但亟需注意的是,在长期处在这种畸形选择的市场环境下,文学迟早也会变样。“美”的标准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这一模糊性来源于人类个体意识上的不同,但当人类个体意识逐渐类型化呢?这听起来有些恐怖,在笔者看来,当前文化市场上的文学作品的单一化就是人类个体意识类型化的前兆。文学是具有认识性的,但如果这份认识千篇一律,那么受到这些文学作品影响的人也势必会存在相似的认知。所以对于那些市场上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再到思想内涵都如出一辙却又层出不穷的作品,笔者个人甚至都认为那不属于文学的范畴,可它偏偏又对现有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观念有影响,这真是让人又气愤又无奈。


  第三个特点,电子媒介对于受众文化水平的要求相对较低,其传播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普及性。电子媒介受众广泛直接影响到了文学生产受众群体的迅速扩展,而受众的广泛又和文学的大规模生产一起,促使文学生产产品在文化品味上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文学生产的文化品位趋向通俗化又在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共在性特点的影响下,使得文化消费的快餐化趋向日益明显。


  快餐文学是一个很形象的分类,当代文学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可以归于此类。蔡毅认为:“阅读分为功能性消费、艺术性消费和消遣性消费三种情况……如果说功能性消费和艺术性消费皆是有目的的阅读、实用性的阅读,为的是文学作品的某种使用价值的话,消遣性消费则是无目的的阅读,它把阅读当作手段,为的是快一时之耳目,豁一时之情怀。”或者说,消遣性阅读的目的只是消遣。虽然这样的消遣性文学消费观念缩小了审美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差距,抹平了文学鉴赏与文学消费之间的代沟,但在实际中,这过于极端化,导致普罗大众只愿意做消遣性阅读,而怠于功能性消费和艺术性消费。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文学作品的极端娱乐化,这一类作品无一不被归类于快餐文学,但却仍然走在文学消费的时尚前沿。


  快餐文学的盛行也使得文学俗雅观再次成为当代文学批评中的重点,电子媒介影响下的文学创作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一为继续追求传统纯文学的原创道路,一为探索新媒介语境下的商业化文学的道路。这两种发展道路之间的竞争,大体上可以认为是文学雅俗观中“雅”和“俗”之间的竞争。但事实上,文学的“雅”和“俗”在本质上是指文学作品和形态的一种艺术质地和趣味,两者之间,互动而非对立。就这一角度看来,快餐文学和传统纯文学其实并无雅俗对立之分,但问题在于,快餐文学正逐渐从通俗化变味为低俗化乃至恶俗化。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笔者个人看来,低俗、恶俗的快餐文学不亚于精神鸦片。纵然快餐文学中也有值得探讨研究的部分,长此以往,我们很难保证在现在这种“恶俗为美”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精神污染不会蔓延到其他文学领域。


  总的来说,电子媒介的广泛运用和当前社会经济大背景一起,使得文学生产规模庞大且受众广泛,并依托与文化市场,使得文化消费呈现出对文学生产反作用日益加大、快餐化消费趋向明显等特点。从而促使当代文学观念和文学活动走向两个极端,一者坚持传统纯文学创作,另一者主张商业化、模式化文学创作。其中,后者给原有的文学创作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让文学活动有了以“IP”创作为代表的另一种体现。同时,前者的生存空间也被后者逐渐压迫,后者更是逐渐呈现低俗化态势。


  当然,电子媒介的广泛应用对新的文学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只是这一面在很多时候都没有显现出来,或者说,是被消极的那一面所掩盖了。一样事物竟然让人只注意到它的坏处而忽略它的好处,这也正从一个侧面说明,正确引导当代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是多么刻不容缓。


  以上,是笔者从电子媒介的特点这一角度,对“新的文学生产和消费方式对文学观念和文学活动的影响和改变”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尽管电子媒介的高度发达对文学生产和消费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进一步改变了当代文学的一些观念和活动,但这都是建立在当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之下的。电子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它绝不是关键的影响力量。在探讨当代文学观念和文学活动的种种利弊优劣时,我们既要明确电子媒介在其中的作用,更要从社会根源上进行研究,让当代文学观念和文学活动存利去弊,将当代文学的发展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编辑 方美川

审核 游炜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