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传统荟萃 正文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2022-05-04 15:38 谢宇航 

文/谢宇航


  《咏荆轲》是一篇颇具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慷慨意气体现的淋漓尽致。我读完觉得惊讶,一个平淡文人决不会挥洒出这样的文字,全然不同于“悠然见南山”的隐士形象。我的心底浮现出一个疑惑,陶渊明借荆轲的“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歌唱的是“士为知己者用”的儒家入世观,而他的归隐生活践行的却是“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悠游闲逸。我不禁想起说出“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的孔子也是这般赞叹弟子的曾点的理想“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陶渊明是否矛盾?他的先师孔子又是怎么想的?莫砺锋教授曾指出:“陶渊明的人格意义,就是其诗文的价值之所在。”诚然如此,作品的真正长久的价值是对人性和命运的刻画。
功成不受爵,长倚归田庐。范蠡泛舟五湖,鲁仲连义不帝秦却不复见平原君,功成身退是古代士大夫的共同人生理想。“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像荆轲这样的侠客也不例外。更何况文人们嘴上说着游山玩水,安心种田去了,多数也是求而不得,看似潇洒罢了。
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才是历史的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对于人来说,尤其是古代士人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样追求:梦想,荣耀。可是在那样一个“黄唐莫逮”的黑暗的环境,这些都被击碎了。选择做官意味着彻底地“委屈而累己”,陶渊明当然不允许自己堕落成“为五斗米折腰”的阿谀小人,于是他只能选择归隐种田以守心中原则。陶渊明不是没有矛盾与失落,“志彼不舍,安此日富。我之怀矣,怛焉内疚。”“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我想这个时候陶渊明可能会问自己:“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又该何去何从?”
  我们可以先对比看正始时期的阮籍,穷途而哭,文学史评价阮籍的咏怀诗带有极深的消极情绪。阮籍透给我一种“既然我改变不了现实,那似乎只有不问不顾”的消极感觉。就像他的咏怀所言“焉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独有延年术,可以慰我心。”这话看似是放手后的潇洒,实则是现实前的逃避,阮籍将自己放逐,选择了消极与逃避。他已经没了人生追求,只能穷途而哭。
  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按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一个中年大叔了,更何况是在人均寿命短的古代。即使是一个普通人,设想一下,如果把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比作一场牌局,20岁时迷茫是因为不知道会抓到什么牌,忐忑的同时却也在期待着自己有无限的可能。40岁时迷茫是因为已经看到了底牌,而这个底牌让你对接下来的人生兴致索然,已经得到的和终究得不到的都将盖棺定论。被秋风吹打过的激情,被岁月濯洗过的梦想,它们在你无所期无所谓的慵懒中渐渐消散。自由与梦想,荣耀与浪漫,那些人生中最闪亮的日子都已经成为过去,于是许许多多中年人把自己放逐。凸出的啤酒肚,身材渐渐肥硕,什么形象气质,什么梦想追求,都随便了吧。人生已经过了大半,反正也没什么希望。这种情绪是不可描述的,是身边人都不太能理解的,那是一种无处可诉的孤独和失落感。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正是陶渊明第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就像他借咏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的正是他始终未改变的追求,他从未丢掉初心与志向。他年近三十一才被“召为州祭酒”,但不满官场风气辞官。还家后,一度召为州主簿,不就。三十五岁时投奔桓玄,“千里虽遥,岂敢不至”,他怀的仍是建功立业,安定苍生的大志。然而,“朝野失望,人不安业”的桓玄令他失望,继而离去。四十岁之时,他再度投奔刘裕。后面还做过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最终,失望于统治者与官场,决然归隐。无路可去之前,陶渊明几度出仕,实打实地践行着“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四十一岁之后归隐,即使生活困窘到时常需要“乞食”,也不再做官。“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不管眼前这个世界如何,陶渊明拥有努力奋斗的过去。就算没有成功,他也怀着他自己的坚持,坦然地,满怀热爱地过完一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啊。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他有着非比寻常的从容乐观,这正是陶渊明第二个了不起的地方。与邻居闲话,与友人饮酒,农事的苦乐等等,他不是作秀,他是真正热爱田园,热爱生活。《责子》一篇是写得很有意思的。“阿舒已二八,懒惰匹无敌”、“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陶渊明的隐居不是放逐自我的心灵,不是对现实的不管不顾,不是消极逃避。这或许就是罗素所说的“勇气就是在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读《形影神》的时候,感觉陶渊明充满极强的警醒与抽离,却又同时具备极深感情,代入和同情。这种看似矛盾却交融的感觉,给人如梦似真的体验和感悟。陶渊明本人是一个极具热情投入生活的人,但是却有一颗极度审视与思辨的内心。这两者相互作用,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虚无主义的极端,我们也可以看见陶渊明所写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类带有虚无感慨的诗句,阮籍等玄言诗人更是如此。然而,不同于嵇康的冷眼和阮籍的沉沦,陶渊明满怀热情地对走向“失败”的过程报以从容与歌颂。“甚念伤吾身,正宜委运去。”人生如寄,多忧何为呢!听凭命运摆布也无妨!陶渊明虽然也有对人生短促,未能建功立业的苦闷与悲伤,最终却仍采取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达观人生态度。
这真是让人热泪盈眶的地方。
  陶渊明的人格追求对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对年轻人,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不少年轻人嚷着“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我们在所谓山穷水尽,前途灰败之时,也要与陶渊明一样回农村种田吗?
其实不然,比起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子非常多,大可不必一次次上演“滑坡理论”。“没考个好大学就找不到工作了,天就塌了”等等话语屡见不鲜,何必太局限呢?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存焉。我们亦是如此,身形俱灭也不废江河万古流。那么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有限的生命里可以做什么呢?那就是不懈地奋斗,通过爱和劳动不断与世界产生新的联结,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发现生活的美,在热爱里过完一生。所以孔子赞叹曾点的春游理想,却一辈子践行着“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困于陈蔡之间仍不改志节,这也是古代士大夫精神最动人之处。陶渊明没有遇见这样一个时代,但他大半生的时间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几度怀揣大济苍生的理想出仕。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愿我们都能活那么几个闪耀的瞬间,
  再者,如今的农村也不是说回就回了,农村的路也不好走,当心脚打滑!
  倘若到了困顿坎坷之时,也不必惊慌绝望。陶老先生已经指明了他的做法,“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我们之于世界,沧海一粟。世界是有它自己的规则的,有时候是一道玻璃门,能窥见所求却无法触及。有时候又是一个风口,猪站在风口上也能起飞。命运是彼岸,我们是小船上的人,我们奋力向前,是否可以到达彼岸,几乎是所有故事的终极主题。有的故事我们到不了彼岸,成了悲剧。有的故事我们最后努力到达了,成了正剧。甚至有的故事里,我们不用努力,彼岸就到了眼前,搞不好就成喜剧了,关键看自己相信什么。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倘若眼前山穷水尽,不妨坐下来看看天和云吧。


编辑 徐凌云

审核 王莉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