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传统荟萃 正文

论壮族《人熊外婆》的人与自然观念
2022-09-21 15:33 郑桂志 

文/郑桂志


一、“人熊”形象是原始自然思维的具象。
  大多数的民族民间幻想故事都具有拟人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在壮族的“人熊外婆”故事中,“人熊外婆”就是壮族人民早期原始自然思维的具象。由于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加之人们的自然知识比较落后,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因此,在这个时期的壮族先民对于大自然的态度是比较敬畏的,这也是很多民族普遍经历过的阶段。


  “人熊外婆”往往都是吃人的,威胁小孩甚至大人的生命安全的可怕生物。在壮族居住地区流传的故事中,“人熊外婆”多拥有着巨大的力气,长着半人半熊的狰狞外表。不仅仅是小孩无法通过力量直接对抗它,连大人也不敢直接对抗,在故事中有一段明明如盐匠,农民等大人已经识破了“人熊外婆”的真面目,也不敢当面揭穿,只能通过计谋战胜之。这恰恰可以看作是早期的壮族先民在没有太多的手段来对抗自然的灾害,生物等外来因素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恐惧心理的一种表现。“人熊外婆”的可怕与强大就是壮族先民对自然力量的强大特点的认知所赋予的。于是乎,“人熊外婆”身上就体现出这个故事的拟人化和象征性特点。它象征着自然灾害,疾病,生物等侵入人类社会的自然异类力量,但壮族人民对于在故事中将这种力量拟人、具象化了出来,一半是象征着侵入人类社会的人,另一半是代表着自然力量的兽类,在类似的故事中,这种兽类的形象以熊、狼和虎此类威胁人身安全的猛兽出现次数最多。


  除了强大与不可对抗的特点之外,“人熊外婆”还具有神秘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在故事里,“人熊外婆”的来历无人知晓,战胜它的方法也没多少人知道,尽管它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却对它没有足够的了解。而多变性则是表现在“人熊外婆”那伪装成人的情节中。在故事中“人熊外婆”为了骗取小孩子的信任,会用田螺装痣,变换嗓音,甚至把手上的毛拔掉等,这种伪装成人的行为使得“人熊外婆”更加难以被发现。而这可以当作是侵入人类社会的异类力量悄无声息,难觅踪影的特点的映射。此外,有的故事中“人熊外婆”被主人公杀死一次之后,其魂魄会变换成另一种生物出现,继续为祸人间。这些特点都是壮族先民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认知情况,体现出在早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事实。


二、“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思维。
  除了“人熊外婆”本身是熊具有灵性而类人的表现外,故事中它还会在死后灵魂不灭并且转变成其他的生物继续存在,体现出壮族先民“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思维,深层次上是人对自然的畏惧心理的流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故事中有一个共同的情节,孩子们谎称要出去解手, 动物让其解在炕头、灶头、火塘、前门、后门……孩子们回答说:炕头有炕神、灶头有灶神、火塘有火塘神、前门有前门鬼、后门有后门鬼、堂屋有堂屋鬼……借用这些无处不在的神灵的威力,逃脱了动物的魔爪。[ 胡芸.多民族狼外婆故事母题浅议[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1):34~38.]这个是“万物有灵”原始信仰思维进一步发展的产物——鬼神思想。人们借助鬼神思想来对抗自然,这反映出壮族地区曾经存在过的多神信仰和“万物有灵”思想的更迭情况。多神崇拜势必是比“万物有灵”思想所处的社会条件下,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才能出现的结果,人们通过自身社会意志所构建出来的鬼神观念,来对抗原始的“万物有灵”自然观。实际上,这反映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蜕变,不再如原始社会般弱小,面对自然的态度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人们虽然仍旧是敬畏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仍然是处于弱势地位,但是两者间的天平已经晃动,地位正在发生改变。


三、人在与自然相处中偏向保守的地位。
  在“人熊外婆”的故事中,常常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妈妈给小孩子设置禁令,比如说不能给陌生人开门,随后,又常常有一个孩子(通常是弟弟)违反禁令打开了大门,给“人熊外婆”进入房间的机会。正是因为违反了妈妈的禁令,所以会导致后面可怕事情的发生。在上述情节中,故事都会出现一个父母都不在场的环境,小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需要独自作出选择,而违反了妈妈的教诲的小孩子多半没有什么好下场。这就是故事所想要传递的观念,小孩子需要好好听妈妈的话,分清楚改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命运展现下,故事也就自然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


  撇开这种表面的教化功能,故事刻意创造出一个父母缺席的环境,让小孩子独自面对“人熊外婆”的威胁,需要指出的是,“人熊外婆”作为神秘的,强大的自然威胁力量的代表,故事故意创造出这么一个极端化的环境来让弱势的小孩子去应对这个灾难。在深层次上,这就反映出人们对于自身处境的了解和担忧,他们恐惧着这种未知的自然力量,所以才需要让小孩子去明白这种力量的可怕之处,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人熊外婆”的力量,教育孩子要听妈妈的话,不要去触犯禁令,不要轻易去对抗自然的力量,这就是人们在面对自然的威胁时保护孩子的下意识体现。从本质上来讲,教育的内容还是受到了人们在与自然的相处,斗争中偏向保守的观念的影响。


四、“人定胜天”的观念变化
  到了后期,壮族人民的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发展,可利用的工具也在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另外还有在与其他民族地区的交流中,他们对于自然的认识程度也在提高,人们驾驭自然资源的能力与时俱进。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就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敬畏自然,反而对自身的信心充足,相信自己足够了解这个世界,能够抵抗外来力量的侵袭,同时对自然的态度逐渐变化,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尝试去让自然的力量为人所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到观念上则是“人定胜天”,相信人类能够克服自然的困难。


  故事中这种“人定胜天”观念的表现就是在大结局中作为自然威胁力量代表的“人熊外婆”被主人公和其他人合力打败。虽然在故事中一般仍有弟弟被吃掉的情节(代表自然对人造成的威胁),但姐姐最后仍是逃出生天,甚至配合盐户、农民等大人一起消灭了“人熊外婆”。这种观念的变化正是人们生产力发展,驾驭自然的手段提高的影响所在。


  然而,这种暂时的驾驭局面是不稳定的,虚幻的,当时人们的生活仍然会时不时地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这种隐忧心理会反映在故事之中。具体表现为故事的结局中,“人熊外婆”本质上让仍旧没有彻底消失,它在别的生物上“复活”了,并且还在威胁着人们的生活。此外,关于“人熊外婆”的具体信息还是没有多少增加,笼罩在其身上的神秘面纱并没有揭开。可以说,“人熊外婆”就像个幽灵一般徘徊在人类社会之外,提醒着人们它的存在与过去。这个结局是人们在自己不断提高的驾驭自然的能力与不知道何时会被自然的可怕力量威胁自身的矛盾局面下所产生的心理落差的体现,人们一方面沾沾自喜于自身已经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却在潜意识里还残留着久远年代前被自然支配的恐惧以及现局面下时刻保持的潜在警惕。


结语
  《人熊外婆》的民间故事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其中被赋予了壮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地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总的趋势是人在自然的支配下逐渐掌握主动权,直到今天的局面。然而这种关系是变化的,人们需要寻找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才能长久地延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胡芸.多民族狼外婆故事母题浅议[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1):34~38.
[2] 朱文婉.“小红帽”故事原型及审美流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 张晓舒.中外狼外婆(小红帽)童话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3.
[4] 钟进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基础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5] 韦世柏.“狼外婆”故事的起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辑),1989:28~31
[6] 梁金燕.德保县壮族“娅阎外婆”故事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1):43~44
[7] 徐嘉穗.浅析广西壮族民间故事《娅阎外婆》在异质文化环境中的发展与传播[D].广西艺术学院,2017.


编辑 王莉丹

审核 游炜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