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子豪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今不少昆曲已经被搬上戏曲的舞台,使得更多的人能够重新认识和了解昆曲。
回顾昆曲的起源和发展,昆曲的发源地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相传昆曲最早源于江苏的昆山,一种地方戏曲。随着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商人阶层的崛起,民间艺术和上层文人的艺术有了越来越多的交往的机会,这就为戏曲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昆曲的发展和壮大也离不开戏曲家和民间艺术家的改革和创新。从前,昆曲只是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的地方戏曲,以吴方言为唱腔。这势必限制到昆曲的传播与交流。民间艺人魏良辅敏锐发现这一点,他大胆地采用中州韵,也就是当时官话的唱腔,这不仅让昆曲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同时也让昆曲开始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从众多南戏中脱颖而出。然而他的改革也有不足,比如说昆曲相比以前虽有了更广泛的关注,但是仅流行于吴中地区,究其原因,是因为魏良辅只懂清唱,对编剧的改革有限。另一方面,昆曲虽然有民间艺人的积极参与,但是却缺少士人的介入。
随着历史的发展,昆曲迎来新的机遇。首先引领改变的是梁辰渔的《浣纱记》,他的贡献主要在于把昆山腔和清唱写成剧本,有了人物和故事,把昆曲搬到舞台上。同时,剧本的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舞台演出的繁荣。
另外,昆曲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氛围的营造。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极大促进了昆曲的繁荣。在当时,不少士大夫家庭都有自己的戏班、家班。他们由士大夫供养。当时的士大夫都以自己家中有多少戏班为荣。这种风气的影响,为昆曲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也促进了昆曲的发展。
昆曲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问世。汤显祖本身命运多舛,十多年进士不中,为官后又厌恶官场的黑暗,弃官归田,随后以创作出举世瞩目的杰作《牡丹亭》而闻名。汤显祖把他对于科举荒废光阴和泯灭人才的不满显露在作品中,以老儒生陈最良为这一体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明中后期正是两种思想相互碰撞交锋的特殊时期,程朱理学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反叛的声音,他们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主张要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性的追求。当时的汤显祖就属于这一派别,他主张关注“情”,文中以情动人,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学成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如此,但《牡丹亭》出版后,仍然有不少批评的声音。最为激烈的沈璟,他认为汤显祖的《牡丹亭》虽然人物情感动人哀婉,但是不合曲调。可见当时的一部分文人,力图追求音乐美和文学美的统一。虽然沈璟对《牡丹亭》有所批评,但是有史料记载,他曾改写《牡丹亭》使之符合自己的曲调。由此可以看出《牡丹亭》动情至深,感人至深的巨大魅力。
昆曲的发展的迅猛发展,也得到其他地方戏剧的借鉴。比如当时的越剧就借鉴了昆曲的方式,才得以在当时的上海流传开来。然而昆曲发展也面临较大的冲击和挑战,如当时的花雅之争,即花部与雅部之争。乾隆时期,戏曲史上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以徽班为主的花部乱弹给剧坛注入了新生的力量。徽班的通俗最终还是赢得了比昆曲的雅的更大的市场。昆曲过于追求雅致而失去了广大观众的通俗市场。乾隆时期的“四班进京”也加速了昆曲的衰落。不仅官方与民间的失势,鸦片战争后,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人们更没有时间去欣赏这种平静而高雅的文化活动了。经此一难,许多昆曲艺人转入了其他戏班,由此昆曲也进入了与其他戏剧相互交融的阶段。京剧中许多身段就有借鉴昆曲的部分,昆曲演的好不好也成为京剧演员演技是否高超的一个标准。
没有一种艺术总是在高峰,昆曲也是如此。昆曲有它的巅峰期,也有它的衰落期,面对当今时代的冲击,如何保护继承并发扬昆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诚然,昆曲也在时代的漩涡中努力求变,守正创新。我相信昆曲在将来的某一天,将会再次绽放它的光芒。
编辑 王莉丹
审核 郑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