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传统荟萃 正文

论竹枝词中的广西民俗
2022-06-08 15:27 杨金佩 

文/杨金佩


  摘要: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民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在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广西竹枝词中内容丰富,展现了广西各地区的民俗风情,对研究广西民俗有着很大的价值。本文将从三个部分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以具体的文学文本来分析竹枝词中的广西物质民俗。第二部分是分析竹枝词中的广西精神生活民俗。第三部分是论述竹枝词中的社会生活民俗。第四部分是对竹枝词中的广西做一个总结。


关键词:竹枝词 广西民俗


一.竹枝词中的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一个民族或一定区域的社会群体,在一定生存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俗文化。物质民俗包含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两个方面。


(一)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民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这类民俗涉及较少),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①]广西竹枝词中有很多诗歌反应了广西的物质生产民俗,记录下了那时候我们的祖先们是如何从事生产活动的。


  狩猎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远古的时候“人民少而禽兽众”,人们为了为了生存,不得不拿上武器,和野兽展开殊死搏斗,以求得生存空间和生活物资,于是狩猎民俗应运而生。“少年射猎碧山隈,日暮纷携野兽回。厨下烹调供饮馔,欢呼明月照残杯。”[②]李维垿的这一首《周安竹枝词》就讲述了广西“均分示至公”的习俗。“壮人打猎胜利归来,猎获物的分配,除‘枪头’(即击中猎物者)多得一个头和四只脚以外,其余则实行‘见者有份’的原则。”[③]人们还会把猎物做成美味,呼朋唤友,共同享用劳动成果。这个习俗反映的是壮乡人民纯朴、热情好客的民风以及邻里之间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畜牧业民俗上,广西“以牛为富”。在广西的文化中,牛占据着重要地位,凡是耕作、婚姻、丧葬、祭祀等都少不了牛的存在。广西钦州壮族“人死礼佛修斋,烹牛以待宾客,有至数十头者,虽贫必举债。”[④]在壮族丧葬文化中,牛可以用来款待宾客和祭祀供奉。为了举行一些仪式,壮族人甚至可以借钱买牛,牛的数量的多少同时也反映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广西的这种喜欢养牛的习俗在竹枝词中也得到描写,“水牛多贵过黄牛,集股方能买数头。且等芦圩商客到,和他一路下宾州。”(《凤山竹枝词》黄文观)为养牛,人们对市场的牛价了如指掌,甚至不惜集资,奔波到外地。在农业民俗上,广西热量充足,一年收两季谷物。这个耕作习俗在清朝乾隆时期吴九龄所著的《梧州府志》中的《气候》篇中记载的“梧州月令”中有记录文中提到:“季夏之月(六月),白雨足,西潦降,芭蕉子垂,苦瓜入馔。新谷既登,亟播晚种。凉风猝至。”六月份是收新谷,播新苗的季节。这个习俗在竹枝词中也有呈现,“夏麦才收又插秋(《太平竹枝词》蒯嘉珍)就是写广西一年两季的耕种习俗。


(二)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它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是该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⑤]

广西气候湿热,地面上蛇虫众多,为了躲避暑气和蛇虫,广西居住在干栏式建筑里。干栏建筑“上设茅屋,下豢牛豕。栅上编竹为栈,不施椅桌床榻,唯有一牛皮为裀席,寝食于斯。”[⑥](《岭外代答》)这个居住民俗在汉族诗人谢启昆看来就是“结栅巢居似挂猱,”(《桂林竹枝词》)干栏建筑反映了广西人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的生存智慧,同时也是“人畜共居”的牲畜养殖观念的外化。在服饰习俗上,广西的少数民族的服饰大都是崇尚黑、蓝、青几种颜色。“峒丁峒妇皆高髻,白纻裁衫青布裙”(《龙州竹枝词》林弼)讲的就是这种习俗。产生这个习俗是因为“其一,蓝色是晴空的颜色,是水的颜色,更是稻浪的颜色,与广西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其二,蓝色、黑色便于劳动后的清洗;其三,民间传说染布用的蓝靛草是逢凶化吉的‘神物’”。[⑦]这些原因造就了广西服饰民俗中对颜色的选择,不同颜色的服饰也区分民族支系。比如根据服饰颜色的不同,广西瑶族可分为蓝靛瑶、红瑶。广西的服饰习俗还表现为崇尚银饰。“髻挽青螺鬒发鬈,银环两两耳边悬”(赵申季《平乐竹枝词》)、“家家养女寻常惯,系项银璎买一条。”(岑澄《贺州竹枝词》)


二.精神生活民俗

  精神民俗,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精神民俗的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指民间信仰、禁忌、仪礼等,广义的还要包括民俗艺术及民间口头文学。


(一)信仰和崇拜

广西的民间信仰是多元的,不能以某一个信仰来概括广西的信仰。广西的这种多神信仰来自于广西的民族的多样化,万物有灵观,以及与汉族的交往中逐渐吸收融合汉族的信仰,这集中体现了广西文化的兼收并蓄、包容多元。这种开放的信仰也体现在诗人们创作的竹枝词中。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加之山地丘陵众多,使得“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腹蛇。”[⑧]生活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人们不免会受到环境的侵扰,患上疾病或是中毒。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人们除了采草药治病之外,还会把巫师的祭祷和咒语当做治病的药方。广西崇尚巫术的历史悠久,信仰巫师、巫婆的氛围浓厚,因为人们相信巫师可以沟通鬼神来祈求护佑。广西的这个民俗也被诗人们所注意到,记录到竹枝词中。黄誉在《龙州竹枝词》中写到“男女无声听咒病,白婆夷语拨三弦。”白婆就是巫婆,巫婆拨弦念咒语的时候,男男女女都屏气消声,恭恭敬敬地地听着,不敢有一丝一毫的不敬,以免打扰巫婆,触犯神灵。由此可见巫术在广西人心中的尊崇地位。广西是信仰多神的,除了信仰巫术之外,广西还信仰盘瓠、汉传佛教等。这些信仰也在竹枝词中有所体现。“瑶,本盘瓠之后。”[⑨]祖先崇拜也深深根植于瑶族人的心中,“蹋猺唱罢博亲双,熊鼓芦沙祀狗王。”(马鼎梅《邕管竹枝词》“狗王“即盘瓠。瑶族人会举办祭祀活动来纪念他们的先祖。广西爱唱歌,就信仰和祭祀歌仙刘三姐,这个民俗体现在史梦兰的《粤西竹枝词》中:“竹笛芦笙喧聒处,踏歌先去祀歌仙。”广西和汉族交往之后,汉传佛教也传入广西,并逐渐为广西人所接受,这体现在黄焕中的《龙州竹枝词》中:“试问欲从何处去,双音佛诞拜神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⑩]广西各民族都是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漫长的光阴里,广西各民族运用他们的智慧和实践创造出了多样民间艺术,织染、民歌、采茶戏等异彩纷呈,给各民族文化增添光彩,成为各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玉手纤纤偏耐寒,扯棉声过竹篱东。”(《岭山女工咏六首》扯棉花篇 黄彦坊)、“密缕拖来十丈鲜,深更札札未应眠”(《岭山女工咏六首》织布篇 黄彦坊)、“十五女郎夸染布,斜阳低处斗红青。”(岭山女工咏六首》染布篇 黄彦坊)这几首竹枝词讲述的是广西的织染工艺,从原料选取到织布染色一应俱全。广西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竹林、藤蔓、苎麻、棉花等,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给了广西妇女发展才能、创造艺术的空间。视其原料的不同,或是抽打,或是蒸煮,制成成品。视其所需的图案和颜色,或是用蜡染,或是用草木和其他东西制成各种染料浸泡染色,在布上增添自己的想法。广西妇女把一块布上的艺术运用到了极致。广西的织染艺术集中体现在壮锦上,壮锦是用各种颜色的棉线和丝线编织而成的壮族民间工艺美术织品,深受广西和其他地区人民的喜爱。清人沈日霖在《粤西锁记》中说:“壮妇……手艺颇工,染丝织锦五彩灿然,与缂丝无异,可为裀褥。凡贵官富商,莫不争之。”[11]心灵手巧的妇女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独特的织染艺术,并把广西的壮锦发扬光大,令壮锦成为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的中国四大名锦。广西优秀的民间艺术不止织染艺术,还有广西的民歌。广西人是出了名的爱唱山歌,不仅采茶时“歌声清脆见如花。”(邓万岁 《漓江杂咏》),撑船时也要“棹歌声引桔槔声。”(《白沙江竹枝词》袁珏)而且还要“赌赛歌喉孰擅长”。(赛歌竹枝词 [民国]高作梅)广西的民歌艺术很发达,这种艺术极大的丰富了广西人的精神生活,给予他们愉快感。


三.社会生活民俗

(一)岁时节日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是一个多元开放的地方,各民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信仰等创造出了很多自己的本土节日,如壮族的原生节庆雷王节就是为了纪念雷神的节日。与此同时,在与汉族交往之际,广西也不忘吸收和改造汉民族的节日,这些外来节日在广西也得到接受。由此造成了广西节日众多的盛况。


  广西壮族本土节日中,三月三歌圩节最为出名。农历三元三,亦被称作“上巳节”,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2]即与上巳节相关。而在广西壮族地区,三月三是人们唱歌求爱、结交同年、上山扫墓踏青的节日。广西历来就有唱歌定情的传统,在三月三歌圩时,男男女女“行歌互答当心欢”(《廖江竹枝词》 韦丰华),在对歌的过程中,双方不断地相互试探和了解对方。“若两相悦,则歌毕辄携手就酒棚,并坐而饮,彼此各赠物以定情,订期相会,甚有酒后即潜入山洞中相昵者。”[13]男女之间结合并不靠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倚歌择偶。定情之后又“唱歌尽入深岩去,自结丝萝草藉眠”。很是奔放不羁。除了可以倚歌择偶之外,还能结交同年,载歌载舞。何梦瑶的《桑江道中竹枝词》就表现了这样的同年情谊的珍贵,“阿谁跳月山歌好,不是同年不与言。”广西竹枝词中不仅有呈现广西的本土节日,还提到了外来节日在广西被庆贺的情况。比如况澄的《桂林竹枝词》是描写端午节看龙舟的;梁廉夫的《城厢竹枝词四首》展现了元宵节的佳景以及偷灯带的习俗等,很多汉族的节日都在广西得到了很好的接受,广西在过好自己本土节日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取其精华,让自己的文化朝着多元化方面演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人生仪礼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汪洙曾经提到过人生的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姻和爱情一直是人类生活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在人类诞生以来的二三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经历了乱婚、血缘婚、亚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个体婚等六个发展阶段,各种婚姻家庭形态都是循序地缓慢嬗变的。[14]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广西地区逐渐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婚俗。广西的一个婚俗是歌婚,人们倚歌择配,男女之间“行歌互答当心谈”,以歌传情,通过对歌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男女青年的自由对唱引起了“白首农夫”的美好回忆,“皤然人老春心在, 故引儿童话少年”, 也触发了少年对未来的憧憬 :“超距兴阑清唱起,草坡围坐习歌讴。”[15] 除了歌婚之外,广西的另一个重要的婚俗就是女子“不落夫家”。所谓“不落夫家”,就是说女子“作妇”(有孕生子)之前不和丈夫同居,不到夫家生活。“晚下进门清早出, 明年社日我才来。”林国乔的《天河竹枝词》就指出了新娘婚后不与丈夫同住,且只在节日才来相会的广西婚俗。“不落夫家”习俗是一种对偶婚,是群婚和个体婚之间的过渡阶段,兼具二者特点。“不落夫家”的婚俗反映的是壮族社会中婚姻自由的风俗。广西民俗中还有一个婚俗是瑶族、彝族等民族的“哭嫁”,这个习俗在陆以耕的《迁江竹枝词》中有提到,“送嫁诸姑歌当哭,伴娘同路伞同张。”关于葬礼,有颜嗣徽的《迁江风土竹枝词》:“武缘尚白比殷都,帕首如髽制甚殊。此地金坛多野葬,瓦棺真欲效唐虞。”在武鸣地区人死后在野地埋葬,用“金坛”装人骨,用瓦棺陪葬;清明时会有扫墓的习俗,俞功懋的《合浦竹枝词》提到:“清明微雨湿松杉,插柳经旬墓草芟。祭扫莫愁求食馁。”从生到死,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广西都有其独特的民俗,这都在竹枝词中展现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广西风土民俗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竹枝词,客观地集中展示了广西的狩猎、服饰、婚姻、信仰等多方面的民俗。这些民俗是广西人热情大方、勤劳勇敢等性格的体现,呈现出古朴、多样包容的特点,是对广西文化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曾庆全.壮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2]丘良任.竹枝纪事诗[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3]黄贤璠,黄增庆,张一民.壮族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

[4]王红.民族文化性格的深度抒写:清代广西竹枝词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5]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校注[M].严沛,校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周去非著.岭外代答[M]. 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8]王红.《岭表纪蛮》之服饰文化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大学学报,20116.

[9]孔月磊.广西古代竹枝词汇编注释[D].广西师范学院,2015.

[10]李富强,白天耀.壮族社会生活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11]孙杰.竹枝词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2.

[] 本文所选竹枝词来自孔月磊.广西古代竹枝词汇编注释[D].广西师范学院,2015.

[] 李富强,白天耀.壮族社会生活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432.

[]〔明〕林士元.《钦州志》卷一《风俗》

[]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8.

[] []周去非著.岭外代答[M]. 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86.

[] 王红.《岭表纪蛮》之服饰文化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大学学报,20116.

[]〔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卷九五〇《沙虱》.

[] (]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校注[M]. 严沛,校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41.

[]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0.

[11] 黄贤璠,黄增庆,张一民.壮族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623.

[12] 唐文治著.论语大义[M]. 张旭辉,刘朝霞,整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81.

[13](清)赵翼.檐曝杂记[M]. 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51.

[14] 黄贤璠,黄增庆,张一民.壮族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649650.

[15] 王红.民族文化性格的深度抒写:清代广西竹枝词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编辑 王莉丹

审核 唐彩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