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传统荟萃 正文

心灵的故乡
2023-11-22 12:16 农雯雯 

文/农雯雯


  在课上听到老师播放德德玛老师演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心中触动颇多。经过了解得知这首歌的作词是席慕蓉老师,透过歌词我从席慕蓉老师身上看到了她对蒙古族民族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对蒙古高原那片祖辈生活过的土地迫切地追寻。在一次采访中,席慕蓉老师分享了她同台湾的前辈学习蒙古语,第一次学会使用蒙古语说出自己的名字,心中除了因父母逝世不能亲耳听到她用蒙古语说出自己的名字的感伤,也有通过过蒙古语的学习,重拾民族文化,走近自己心灵故乡的喜悦。虽距故乡千里,通过学习故乡的语言而得以走近心灵的故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歌中唱道“虽然已经不能用不能母语来诉说”,我不由“泪落如雨”。席慕蓉老师小时候能用蒙古语唱歌,后来在一次次的搬迁中,学会了新的语言。在失去了学习母语的氛围后,母语成为朦胧的记忆。这个记忆成为她靠近故乡的一个重要途径,我想当席慕蓉老师重拾蒙古语,在说母语之时,一定在走近她心灵的故乡,那个她渴望到达的地方,正如歌中所写“漂泊的孩子找到心中的家”。


  纪伯伦在他的诗歌曾这样说道,“临别之际,才知爱有多深,历来如此。”席慕蓉老师作为一个漂泊在外的蒙古高原的孩子,久别故乡,乡愁如水源远流长。诗人余光中曾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很长一段时间,席慕蓉老师没有办法回到故乡,只能通过学习蒙语、蒙文等方式来走近自己心灵的故乡,以解对故乡思念之情。反照自身,大山的孩子总有一个走出去的梦,因为求学而离乡越来越远,但心中同样有属于自己的心灵故乡。我回忆故乡总会想起那时的玩伴、草堆、果树、糍粑、春节的烟火……重回故乡会发现很多儿时之景物早已改变,自己儿时的经历终究成为自己对故乡的记忆。但是故乡永远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在那里有先人的奋斗,也有属于后人成长的见证。心中思念故乡却无法长住故乡的人们,可以像席慕蓉老师一样通过重拾故乡记忆,来走近属于自己的心灵故乡,走近那片生养我们的土地。


  中国人心中普遍存在对故乡的眷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炎黄子孙的身份认识、对家族文化的寻根精神,使得每个漂泊中国人心中大抵会有属于自己的心灵故乡。寻根的精神让瑶族子孙哪怕漂洋过海,也要在盘王节到来之际成群结队回到故乡和同胞一起欢度佳节;也让长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与大陆通航通讯通商的台湾人民,在“三通”后跨过海峡回到先人曾经奋斗生活的土地寻找自己的根……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果这个中国人能认可他所属的民族、认同他文化之源,他便在内心深处永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这种强烈的认同感,使得中国人不论离故乡多远也会在心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灵故乡。


编辑 王诗萱

审核 雷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