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习作园地 正文

“文学才女”与“失德妇女” ——《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研究
2024-06-06 16:39 文/李秋琳 

北美著名汉学家艾朗诺于哈佛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了这本书,《才女之累》是一部关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研究专著。艾朗诺在古今浩繁的相关资料中梳理抉择,通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视角、文本细读和文献考证的方法,对李清照的接受史进行了研究。认为后人对李清照一代才女形象的认知和看待她的立场经历了阶段性的改变,几乎所有关于李清照的惯常言论都是经过精心阐释的产物,只有经过传统这一棱镜的折射后,李清照才为正统文化所接受。后人为了强化她的传统形象,在明代结集的李清照的作品中,甚至混杂了后起的拟伪之作。作者将数世纪以来外加于李清照的累赘层层剥离,以重构一个接近本来面貌的李清照的形象,描写了数世纪以来颇富趣味的李清照接受史。


艾朗诺对李清照生平及作品进行了一种再思考,对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进行研究,层层揭开古往今来人们对李清照的刻板影响,不仅为中外汉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妇女史、中外女性批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个案,其本身具有内在张力于独特语境,由此扩展这一领域的研讨,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李清照的独特性进行重新定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就题目来看

    艾朗诺的《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中的“累”,在英文中是“burden”,指的是一种负担和累赘。“才女之累”指的大概就是李清照作为一个古今所称赞的“大才女”身上所承担的负担与累赘。艾朗诺对李清照这位才女身上的累赘进行了层层剥离,并将自己代入作品的历史语境,分析李清照在当时的时代下所面临的性别困境和应对方式,纠正了自宋代后中国评论家对李清照的一些偏见与可能的误解。“文学才女”与“失德妇女”是自南宋以来萦绕在李清照身上的两个话题,就其“易安词”等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来看,李清照不失为古往今来难见的“文学才女”,但是同时又因为在金兵南下后,改嫁张汝舟而受世人指责“失德”。“才女”与“失德”,都是李清照之“累”。《才女之累》追自南宋到新中国成立后,试图解剖李清照的才女之累,重构一个世人罕见的李清照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文学才女”与“失德妇女”,李清照的女性形象接受史

      艾朗诺作为一名男性,虽然没有完全立足于女性视角对李清照进行研究与分析,但他处于一个较为中立的角度,对李清照的女性形象接受史进行了分析,在他的分析中,也不免流露出一些类似“女性话语”的观点,对中外妇女史、女性批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例子与视角。


在第一章,艾朗诺对宋代的女作家简要地进行了分类总结与分析,由于李清照所处的当时的中国尚未出现彼此扶持、激励的女子文人团体,故将宋代女作家分为歌妓文人、闺阁文人、名媛文人三种类型,并讲述女子在当时进行文学创作的艰难处境。在叙述了文学创作的处境与背景后,第二章便讲述了李清照在这种处境中如何开展创作与争取认可。在李清照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早期的评论陷入了一种格式,即:称赞才艺、援引词句彰显文采,下文旋即将重心放于身世批评。正是这种自南宋以来的施予李清照的两面化评论,让她身上开始附带“枷锁”,“才女之累”由此产生,“李清照”形象开始开端。


南宋至元代,李清照形象的接受史与她“守寡、再嫁、离异”的人生际遇紧密相关。明清以前,人们往往一边赞叹李清照诗词的文气,一边对其“不雅”的身世扼腕叹息,如晁公武所言:“右皇朝李氏格非之女,先嫁赵明诚,有才藻名...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认为李清照晚年再嫁是为“无检操”之举。男性视角下,李清照的第一段婚姻被反复提起,第二段婚姻则视为晚年失节。这些都是南宋至元代,对李清照形象的接受。


明清之后,人们为化解李清照“文学才女”与“失德妇女”的形象矛盾,要么选择性对李清照再嫁的事实进行选择性忽视,要么试图将李清照的再嫁事实进行一种“合理化”解释。如学者庐见,则曾对李清照进行自述的“再嫁”史料进行选择性忽视,另一位学者余正燮虽然能直面史料,但他坚信那些史料都是被人“文笔劣下”篡改过的,并不认为是真实的史料。清代学者热衷于解读宋代的史料,试图从中找出李清照误嫁张汝舟的证据。明清时期的学者,着力塑造李清照并未再嫁、而是误嫁的形象,以加强李清照的才女形象。直到1881年,王鹏运重新刊刻《漱玉词》,将李清照的研究带入了现代。 在此之后,人们又对李清照再嫁展开了论战,并对赵明诚的妾室或情妇之谜进行了研究,慢慢对过去以来对李清照形象的两面性“文学才女”“失德妇女”进行了推翻与重新整理。人们开始意识到赵明诚或许不是主流史料中所记载的一样与李清照琴瑟和鸣、全无争吵冲突,而是可能存在赵明诚对李清照的感情退却与冷淡,对李清照女性形象接受史提供了新的角度。


艾朗诺将自南宋到新中国之后的人们对李清照女性形象的接受史进行了一个整合与梳理,并在最后独特列出两章,试图摆脱李清照以往的人物形象,对其文学作品进行独立性的文学价值研究,也侧面对李清照形象的文学性进行了一个补充。艾朗诺不同于以往对李清照文学及接受史进行研究的学者,他摒弃了将李清照本人代入其笔下的文学作品的做法,认为该做法具有主观臆断性,容易对文学作品及李清照本人产生误导性分析。艾朗诺认为,应将李清照与笔下作品的主人公进行分离分析。若一味将李清照代入笔下主人公,认为“浓睡不消残酒”“应是绿肥红瘦” 的就是生活中的李清照,则会认为李清照本人多情、伤感,形成一个瘦弱多思的女子形象,但是在现实中,李清照不单是一个伤悲易感的少妇,她更是一个有谋略、有政治思想的豪气女子。在打马诗及题献使臣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清照本人对南宋政局的忧虑与思考,独具一份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之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金石录后序》的典型性

      在《才女之累》中,其中第六章《金石录后序》的解读是艾朗诺对古人对李清照的典型解读方法的质疑,这一篇目也是艾朗诺本书中的典型篇目。


在本章节中,艾朗诺对以往古人对《金石录后序》的解读产生质疑,认为解读《金石录后序》不应该脱离李清照之前的再婚、离异生平,单独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后序》是李清照生平唯一的一篇叙述个人身世的文本,与其个人曲折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后人多将《后序》认为是李清照对早年婚姻的追思。艾朗诺却认为,联合李清照当时的人生遭遇,《后序》更像是李清照重新振作的借力。


李清照在《后序》中表达了对所受藏品流佚的痛苦,和对再嫁丈夫张汝舟及其他对藏品虎视眈眈者的提防。艾朗诺审视了对《后序》的传统解读,并认为这不是简单地对前夫的追思,而是更像是借此转移世人对她再嫁的羞辱与嘲笑,塑造自身忠诚、意重的形象。《后序》由此看来,不得不说是李清照依靠创作对自己的一种重塑。


四、《才女之累》中的不足

      《才女之累》在梳理李清照形象及接受史上具有较强的条理性,其提出的女性视角看李清照接受史的观点也给其他学者及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启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阅读《才女之累》中还是会发现有所不足。其不足主要集中在两点:艾朗诺缺乏观点的客观性与史料的创新性。


艾朗诺作为一名海外汉学家,虽然在文学资料的搜集上进行了筛选与思考,但是也不免存在客观性的偏差。遗留下来的关于李清照的史料,部分史料的真实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若史料存在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值得质疑,那么提出来的相关观点也会相应的缺乏真实性与客观性。


同时,艾朗诺对李清照展开的研究是建立于大量史料的整理,并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观点。其不足于并未搜寻新的史诗资料支撑自己的观点,而是在推翻以往的解读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立足于相同的资料进行相同方向的研究,缺乏补充文学资料的佐证,则显得缺乏创新性与可信度。


五、结语

      在阅读海外汉学家艾朗诺的《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时,我跟随着他的视角,梳理了南宋到新中国成立后对李清照的接受史,并从艾朗诺提出的创新性角度,女性角度思考李清照本人及其接受史,理解了李清照身上的“才女之累”,对中外女性史、批评史进行了个例的补充。同时,我也在阅读中思考艾朗诺观点的不足,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将继续进行补充性思考。


参考文献:
[1] [美]艾朗诺著,夏丽丽 赵惠俊译.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诸葛忆兵.李清照诗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10
[3]钱建状. 女性主义、隐喻与心理分析——读艾朗诺教授《才女的重负——诗人李清照及其接受》[A]. 中国词学研究会.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词学研究会:,2014:6.
[4]任静伟. 论美国学者艾朗诺的李清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张月. 晚近北美汉学研究方法与文学史编撰管窥[J]. 国际汉学,2019(03):185-191.
[6]李月. 论美国汉学家艾朗诺的北宋文人审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卞建华. 汉学与翻译学研究的互促与并进——美国汉学家艾朗诺访谈录[J]. 国际汉学,2020(03):15-20.
[8]吴佩烔. 美国汉学视野中的宋代文人趣味[D].上海师范大学,2017.
[9]艾朗诺. 才女之累赘:李清照的重塑与再造[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05):40-46+154-155.
[10]艾朗诺,郭勉愈. 才女的重担:李清照《词论》中的思想与早期对她的评论(上)[J]. 长江学术,2009(02):23-29.
[11]艾朗诺. 散失与累积:明清时期《漱玉词》篇数增多问题[J]. 中国韵文学刊,2012,26(01):40-46.
[12]赵红娟. 跨文体、跨时代、跨学科——美国著名汉学家艾朗诺教授访谈录[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05):41-45.
[13]殷晓燕. 从宋到清理学背景下的李清照“再嫁”之争[J]. 职大学报,2017(04):99-108.


编辑 顾芸萍

审核 王莉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