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丽媚
相比直言叙述将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或是行为动作将人物的形象刻画出来,以客观意象穿插其中从而隐隐暗示不同阶段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与心理变化的做法,则更为精妙含蓄。那些在作品中客观存在的具体意向则起着一个镜子的作用,将作者的巧妙构思映照出来。而福楼拜在塑造爱玛这个角色的时候,用着浪漫的语言抒情的基调缓缓地向读者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虚伪不实、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对于一个美好天真富于幻想的女性的腐化。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爱玛在不同时期所读之物则起到了这个“镜子”的作用,当爱玛将自主捧在手心中细细品读之时,其内心世界并通过这些书向读者映射展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象征意义——三个阶段,三次反叛
在爱玛所读之物比如书籍之中,根据其不同阶段的社会经历与内心经历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主要包括了:第一阶段——幼年于修道院学习之时读诗文画册、第二阶段——婚后与查理参加渥毕萨尔晚宴之后读巴黎地图与时尚刊物、第三个阶段——一家迁居永镇以后读画报与来信。而每个阶段都表现了人物不同程度的反叛,第一个阶段象征着她的第一次反叛,反叛教会的禁欲与固执教条。第二个阶段象征着他的第二次反叛,反叛婚后沉郁无趣的生活。第三个阶段象征着她的第三次反叛,反叛世俗常规的眼光。
(一)第一次反叛——读诗文画册时初识爱情,沉湎其中
同学所隐藏在修道院中的“年岁贺礼所收到的诗文并茂的画册”犹如一个潘多拉魔盒,当爱玛怀抱着一种好奇而探寻的心态之时打开它阅读它时,罪恶的种子在此萌芽。最初修道院的主教和修女对于爱玛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为她向来是比其他人优秀的。她有着孩童的纯善可爱“她在修道院,起初不但不嫌憋闷,反而喜欢和修女们在一起相处”。她富有同情心且刻苦努力,“爱害病的绵羊和边走边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怜的耶稣”“练习苦行”。甚至还十分自律,“休息时间,她很少游戏,把教理问答记得滚瓜烂熟”。然而一切的转变发生在她所阅读的诗文画册后,这打破了她原本真挚虔诚的信仰。那些穿着短斗篷的青年男子与白袍少女的亲密肢体动作,那些英吉利贵妇思考时忧郁的模样,在她的内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种子。从那以后,爱玛由原来对于教会教规的虔诚接受转变为对于禁欲教规的厌恶与抗拒。她深沉的热爱上了文学,沉闷的教规压抑了她浪漫的天性。这是她的第一次反叛,而反叛的结果便是院长等人认为她不尊重修道院最终被父亲接回了家里。爱玛的第一次反叛是她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仅仅局限于去接受教会教规单方面所传输的知识与观点,而是主动去探寻自己内心所渴望的事物。然而,由于后期缺乏判断能力与辨识能力,这使得她的自我觉醒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最终逐渐失去自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第二次反叛——读巴黎地图与时尚刊物时醉心上流生活,忧郁苦闷
爱玛离开修道院回到庄园以后,这代表着他的第一次反叛初步得到了成功。然而她却陷入了迷茫之中,因为日复一日地处理庄园事务实在乏闷。再加之她在修道院对于浪漫文学的初步了解使得她渴望获得浪漫愉悦的爱情。前来为父亲治病的医生查理让爱玛误以为自己寻求到了原本在书中日日渴求的爱情。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却是快乐的时光仅仅停留在度蜜月那一段时间,此后贫乏无趣的查理逐渐消磨了爱玛的热情与耐心。因为查理不懂她的艺术,因为查理不懂她罗曼蒂克的幻想,因为查理“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
而当她被邀请去参加渥毕萨尔晚宴以后,奢靡华丽富有情调的上流社会生活晃花了她的眼睛。这使得她“小心翼翼,好像一个女演员初次登台一样。”而最新流行的趋势行为则让她好奇不已,她没喝过香槟,她没吃过石榴,她甚至不会华尔兹。晚宴一行犹如南柯一梦,梦幻而不真实却让她难以忘怀。为了抓住那逝去的美好,爱玛便“买了一张巴黎地图”终是不能再亲自去到所向往的巴黎。却也无法阻止她的向往与渴求。订阅时尚刊物《花篮》、《沙龙精灵》是为了紧追潮流的趋势。爱玛犹如一个贵族小姐那般,即便自己原本仅仅是一位农场主的女儿。去了解“时装的新款式”“上等裁缝的地址”“歌剧院的日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与美好的幻想。然而与想象所想背离的便是残酷的现实,呆板的丈夫无趣烦闷的生活才是常态。这无疑使得爱玛陷入异常的沉闷之中。这是她的第二次反叛,在见识了奢靡而物质的上流社会之后难以自持的爱玛。将自己的美好憧憬寄托在薄薄的巴黎地图与时尚刊物之中。这是她对贫乏枯燥生活的反抗与不甘,然而这一次的反叛是无力而且柔弱的。因着爱玛被上流生活所诱惑,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第三次反叛——读画报与来信时疯狂无度、丧失自我
当爱玛一家迁居永镇的时候,仍然难以割舍对于上流社会的美好幻想,《画报》便成了爱玛追念上流社会生活的工具。在第二次反叛失败的爱玛,身上逐渐显露出疯狂的隐藏因素以及不顾一切的渴望刺激新鲜事物的念头。而罗道耳弗则成为了诱导者,他释放了爱玛潜藏在内心中疯狂的一面。面对罗道耳弗的引诱,在象征性的拒绝以后,品尝到偷情快感的爱玛甚至冒着被发现的风险与罗道耳弗互通信件。她将自己的热情倾注在信件之中,以为自己真正拥有了爱情。于是,她总嫌弃罗道尔弗的信太短,殊不知这只是对方玩弄应付自己的伎俩。
福楼拜也许想通过爱玛来向读者展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爱情的热切追求。然而在资本主义物欲横流、虚伪逢迎的社会风气之中,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会受到压制以及世俗的偏见。正犹如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所塑造的同样具有叛逆意识并且勇敢追求浪漫爱情的安娜·卡列尼娜,然而不同的是爱玛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却陷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也许安娜与爱玛都同样有着追求自由与爱情的渴望与意识,然而爱玛却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与辨识能力,长期依附于父亲与丈夫的生活使她难以有自己的主见。对于资本家以奢侈品进行诱惑,爱玛竟然毫无戒心的接受了,相比于安娜纯粹的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爱玛还参杂了对于虚荣享乐主义的沉迷于不可自拔。爱玛的第三次反叛相比于前两次反叛而言已经偏离了原本正常的轨道,资本主义金钱至上、奢靡消费的风气已经腐化了爱玛的内心。这一次我在纵情的享乐欢愉之中她逐渐的失去了自我,使得爱玛的第三次反叛以失败告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结构作用——铺垫伏笔为补充,隐藏暗线穿全文
作品中的明线便是爱玛的四次迁居。第一次是她被父亲送到了修道院读书,第二次便是她与查理结婚后搬到道特生活,第三次是包法利夫妇被邀请参与渥毕萨尔的晚宴,第四次则是包法利一家迁居永镇。围绕着爱玛四次明线的展开进行故事的叙述,向读者展示不同环境之下爱玛的不同选择。这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之中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一个创作特点。正是由于教会的约束环境导致了她的第一次反叛,由于贫乏苦闷脱离想象的生活助推了她的第二次反叛,世俗常规的目光则推动了她的第三次反叛。
通过明线贯穿全文将文章结构连贯起来,而爱玛所读之书则充当了铺垫伏笔的作用。作者通过一次次的铺垫直引最终爱玛之死的悲惨结局。最初让爱玛了解到浪漫文学爱情的便是幼时于修道院所读的画册,如若爱玛没有阅读过这册画集,没有受到老女修女的影响去探索了解自己所未知的新鲜事物。那么在接受了修道院严苛教规的教导之后,爱玛也许嫁给查理之时便不会过分埋怨他的无趣乏味。作为一切事件的发端“书”,它犹如作者埋下的一条暗线与伏笔。在通过人物的主动选择过程之中,能一定程度上反应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作品围绕着爱玛于不同时期所经历的不同事件而选择不同的读物这一条暗线向读者展示爱玛内心心理世界的变化过程。那便由最初的浪漫天真渴望爱情转变为认清现实心有不甘,最后是失去自我走向疯狂。
结语
三次反叛,由最初的自我觉醒发展为最终的丧失自我,爱玛无疑是奢靡消费之风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她在追求浪漫爱情的过程之中,丧失了内心与自我。由于过度活在自己所编织的美好童话,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缺乏对残忍现实世界的客观认知从而一步步将自己推向了堕落的深渊。因着她不满足于与查理沉闷平淡激不起一点水花的婚后生活,不满足于日常可见的平庸事物,便选择了与赖昂偷情出轨,选择了用奢侈赊账来满足自己的物欲。最终这种高额的债务使她无法偿还,赖昂的冷漠逃避、罗道耳弗的虚伪敷衍使她心灰意冷。这种无处可逃且绝望的现实逼得她只能选择以死亡来逃避一切结束一切。然而,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重视虚伪浮华物质的社会风气之中,爱玛却不是一个个例。她是作为典型环境中所塑造的典型形象,由福楼拜之手向读者展示了当时一部分女性的现实处境。《包法利夫人》这一叙事长篇小说反应的亦是当下的社会问题,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时间被碎片化割裂,提前消费的贷款引诱,又有多少女性如爱玛一般为了自我实现而进行反叛最终却丧失自我?
编辑 姚金媛
审核 姚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