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图书推荐 正文

颠倒的世界——河童之国
2021-03-30 15:22 王莉丹 

文/王莉丹


      现实生活中有诸多不合理的事情,或许你曾对生活失望。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去一个与人类世界颠倒的世界,并且可以得到最好的待遇,你会选择留下还是离开?


      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他登山时偶然间见看到了一只河童,在追逐河童的过程中,他意外跌入了洞穴,进入了河童之国,成为了一个可以不劳而获的“特别保护民”。这是一个与人类世界颠倒的国度,在这里,婴儿可以自己选择是否要出生;这里的雌性河童会奋不顾身的追求雄河童(类似于人类的强抢良家妇女);这里也有在工厂里做工的工人,只不过这些工人被解雇后都会被做成食品,并且不能反抗。因为河童国颁布了《职工屠宰法》,屠杀下岗工人在河童国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社会秩序混乱,还能“废物利用”。当这个年轻人为这事为感到愤慨的时候,河童却反驳他说:“在你们的国家,工人的闺女不是也当妓女吗?吃河童的肉令你愤慨,这是伤感主义。”大资本家嘎尔控制着河童国的政治,打仗时,将煤渣作为士兵们的粮食,美名其曰“有满腔的爱国情操”……在河童之国,丑恶没有了遮掩,一切黑暗都赤裸裸的暴露在了人们面前。最后这个年轻人不堪忍受,逃离了河童之国。回到人类世界后,由于工作上的失败,他又想回到河童国。不过,他不久后被警察抓住,送进了精神病院,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河童》是芥川龙之介在晚年创作的一部小说,河童国的种种事件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影射,是芥川龙之介对生活中不幸的一切的痛苦悲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切不公与压迫的讽刺。


    《河童》里的视角转换可以说相当的出彩,整个故事有两个“我”:一个是以第三人的身份负责记录故事的“我”;另一个则是某精神院里的23号病人,也就是到河童之国的主人公。旁观者的“我”是个正常人,负责记录23号病人的故事。另一个“我”(也就是23号病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着在河童之国的经历。这种写作手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在鲁迅的《狂人日记》里,也可以看见芥川龙之介的影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上,当我们读完整个故事就会发现,“我”的经历虽然荒诞,但是“我”的头脑是清醒的,甚至可以说是以冷静的眼光看待河童国,正是因为看的透彻,“我”才会看见河童国的黑暗面,哪怕拥有特权,“我”也想要逃离河童之国,回到人类世界。这位23号病人是芥川龙之介的一个缩影,他跟随着河童到河童国,想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寻找着自己的世外桃源,可他最后却悲哀的发现这个世界和人类世界也并没有什么不同,最终在人类世界和河童世界之间反复徘徊。究竟是哪个世界更好?芥川用行动给了我们答案——1927年7月24日,也就是发表《河童》的四个月后,芥川龙之介服下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正如河童诗人托喀一样,正如克莱斯特、迈德兰、魏宁格尔一样,他厌倦了这个世界,他的灵魂无处安放,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聪明的处世之术是;既对社会陋习报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很显然,芥川龙之介可以冷眼看待这个世界,却不愿背离自己的本心,与其同流合污。


       但愿他的灵魂在天堂能够安息。



编辑 王莉丹

审核 甘友彬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