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图书推荐 正文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评《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
2022-12-21 15:18 韦静 

文/韦静


  内容摘要:林语堂是近现代把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最成功的中国学者之一,在西方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学贯中西,认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应取长补短,因此,他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希望能够让中西方文化相互补充,并发挥中国文化的在世界上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 中西文化观 交流与融合


引言
  林语堂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那个腥风血雨、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创作看起来是很不合时宜的。他或许不像唤醒国人民族意识的鲁迅那样对当时的整个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但在向西方传播中华文化这一方面,很少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林语堂学贯中西,但他既不像文化激进主义者那样在高度宣扬西方文化的同时对所有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批判,也不像文化保守主义者过于看重中国传统文化,抵触外来西方文化。他既积极学习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也坚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中国介绍并传播西方的文化与文明,同时也不留余力地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渐的,他成为了中西方甚至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林语堂在世界上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他逝世时,《纽约时报》对他进行了这样的评价:“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在21世纪,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如在文化交流中如何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保持本民族的文化根基不被动摇,又如何在多种文化间展现本民族的文化优势……而王兆胜的《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林语堂在中西文化融会沟通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探讨如何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形成新的顺应时代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化。本书从林语堂的日常生活、情感方式、人生智慧、文化译介、文学艺术和思想信仰等方面出发,发掘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融会贯通的方式,来找出寻找今后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一、林语堂文化观的形成
  在《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书中,第一章到第三章着重讲述了林语堂中西文化融合思想的渊源。在20世纪学贯中西的林语堂,既有“欧化”思想,又能够坚定中华优秀文化的根基不动摇,与他的成长生活环境有关。


  林语堂生于福建龙溪县,福建作为对外交流的贸易港口,商业十分发达,世界各地人员交流频繁,这也为文化的互相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条件。外国的教会,如天主教、基督教等也通过商业的交流来到福建地区传教。林语堂是农民家庭,但因为基督教在福建的传播,其祖母、父亲、母亲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对林语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贯穿着他的成长。由于信仰的原因,本应该是封闭落后的农民家庭却对西方文化秉持着开放的态度,这让林语堂从小就能够接触、了解到西方文化。不仅如此,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身上还保留着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鼓励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学习四书以及西洋书籍,并且林家的长辈身上仍保留着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且血缘亲情对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文中所说的:“鲁迅等人由于主要生长在异化的血缘亲情关系中,并深受其害,所以他们后来才用西方的现代仪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希望达到启蒙的目的;林语堂则自小及大都受惠于中西血缘亲情的美好方面,所以他才能在传统与现代的层面将二者进行融合。”


  林语堂的游学经历对中西文化思想的融合也有重要意义。中学到大学期间的游学经历进一步激发了林语堂对西方文化的兴趣与向往,他在清华任教的日子里意识到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不足,这刺激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在留学期间他又接触到了很多珍贵的中文书籍,在欧洲研究中国的学问,是他中西文化交融思想的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知,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与他的生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西文化贯穿于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让他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有较高的接受能力,这对他今后文化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架起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
  面对外来文化时,过去的人们曾秉持着两种态度:一是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认为中国至尊,中国文化高于外来文化。这种态度多出现在清朝之前;到了近现代,八国联军攻入中国,人们才惊觉世界变了天,西方的科技等等都与中国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中国不复之前至尊的地位,所以那时候的很多知识分子不免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学习的心理,认为西方文化优秀于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时期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远远大过于对本国文化的输出。林语堂不同于他们,他是站在中西方文化“链条”的中间来审视这两种文化的。人们很少看到林语堂非常偏激地否定哪一种文化, 也难看到, 林语堂全力以赴赞美哪一种文化, 他总是站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多元整合视角评判中西文化。


  在这一个时期,林语堂也致力于宣传民主、科学、平等、自由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的思想意识。但同时,他仍以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为己任。文中认为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应是平等的,是有来有往的,而不是单方面的输出。所以作者也指出“‘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和‘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有如一车的两轮,也似一机之双翼,都不可偏废。忽略了前者,就容易陷入封闭保守和妄自尊大之中,像辜鸿铭所做的那样;而忽略了后者,则容易走向崇洋媚外和唯外国是从的迷途,如某些欧化派。”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是因为他对“humour”译为“幽默”,他一面向国人介绍西方的幽默思想,一面又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幽默观。在“幽默”与“语妙”的翻译争论中,他“幽默”的翻译较为确切的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能够更好地向中国人传递“幽默”背后的智慧。林语堂通过翻译一些外来文化的书籍来向国人传达自由的概念。但对于外国文化引入中国,为了能够让国人更好的接受,他还因地制宜,比如传达“性”的解放这一观念时,他主张如果《红牡丹》将译成中文,其中“性”的描写就应该删除。这样因地制宜且有针对性地向中国人将西方文化,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向西方输出中国文化,他用英文写了很多作品,如《吾国与吾民》《苏东坡传》《京华烟云》等,这些作品都带有浓重的中国化特色,为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人的生活与思维,西方读者能够从林语堂的作品中直接理解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从变异学的角度来说仅仅依靠外国汉学家代替中国作家把中国作品介绍到国际社会上去并不是最好的,这样中国文化的传播会受到诸多的限制,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变化,最后传递到西方读者眼中的中国文化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


三、中西文化观之处理
  林语堂能够顺利架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处理中西方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与他内心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他认为从不同国家文化之间寻求“同”也是很重要的,他强调两者之间的融合, 强调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相通,强调文化矛盾中的和谐因素。同时这种对文化的认识使他在处理东西方文化上得心应手,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使东与西、古与今的文化得到很好地处理与发展。


  林语堂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学说,对东方文化精神有着深入的了解。在引入西方自由、民主、人文主义精神时,他还把这些精神与东方文化精神作对比,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在深层次方面,人文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原本不相干的两个观念就此有了联系,这样更易于向中国传播西方文化以及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中西文化就是这样融合在了一起,他用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方法积极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结语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林语堂在架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时最主要的即是“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心灵是中国的”。他自小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又秉持着一颗热爱中国的心灵,所以在那时他的中西文化思想是既矛盾又和谐,即对立又统一的复合结构。但是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对那个时代有了飞一般的提升,中国也不再落后。而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的形成是基于那个时代诞生的,还需要根据现状进一步地变化。但林语堂所持有的多元文化观对于今天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 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M]. 北京:文津出版社,王兆胜, 2004.
二、期刊论文、报纸
[1] 周其祥.从跨文化角度看林语堂中西文化观的特点[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02).
[2] 赵敬蕊.两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东西文化观之认识[J].人文天下,2017,(20).


编辑 方美川

审核 游炜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