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图书推荐 正文

孤独是孔子的底色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
2021-04-30 15:09 鹿蜀 

文/鹿蜀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这部儒家经典,古代有孔颖达、郑玄、朱熹的解读,近现代有辜鸿铭、李泽厚、钱穆等大家之言,可以说,读《论语》是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坚持。而在《论语》解读有百家之言的今天,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反经典”的经典阅读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零教授在序言里提到:“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虽然个人解读在某些时候会出现一定偏差,但我依旧认为李零教授对于阅读原典的强调很有意义,这对我们的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不只是读《论语》,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人对于书籍的阅读都会下意识立足于一些权威性的观点,而没有自己的思考。而李零教授在阅读《论语》时贴近了那个时代的一字一句,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一种阅读方式。


  历代以来,社会对孔子的评价不一而足。仪封人以“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将孔子誉为“铎”,认为孔子是上天派来的导师;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教大行,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宗教性的意义,在千年的文化熏陶之中,孔子是圣人,是旗帜,是万世之师,是道德的源头。


  而李零认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内圣外王的孔子都不是真孔子,他认为孔子是人而不是圣。他对孔子的评价,是“丧家狗”。这样的评价虽有哗众取宠之嫌,但究其原文,“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从某种意义上,李零只是在从另一个角度谈孔子,直指了孔子的孤独。


  用“孤独”这样的话语来指称孔子似乎属于悖论,因为他总是缠绕着历史,从公元前开始,一直到今天。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名满列国,死后更是封王入圣,名冠百家之首。他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他不仅是中国人的老师,更是日本人、韩国人、朝鲜人的老师。


  但是只要我们注意到孔子同时代人对他的误解、排挤、嘲讽、恐惧,孔子本人以及后代儒者或非儒者对他各种似是而非、或褒或贬的解读,我们对于孔子的孤独的讨论就是合理的。


  李零在书中说:“道德和秩序,秩序更重要……道德很脆弱,也很实际。说好就好,说坏就坏。”所以孔子想要推行周礼,想要恢复秩序,然而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一切注定很难实现。而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为这份追求增添了悲剧色彩,这就是孔子,孤独的孔子。


  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其实是对孔子的一种解构,他通过一种反经典的方式来诠释经典,用一个带着贬义的名词来形容孔子。但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出李零对孔子的敬重。而我由此生发出的对孔子的看法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是隔着两千年的岁月和历史的迷雾去揣度孔子。


  事实上,我们对孔子的解构不会停止,对历史的探索不会停止。而无论孔子是否孤独,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里,永远都是所有中国人的老师,永远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


编辑 唐彩云

审核 甘友彬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