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图书推荐 正文

诗三百,思无邪
2021-01-02 15:08 鹿蜀 

文/鹿蜀


      于现代人而言,远古和上古时代的光阴,总是寻而不得的。


我们该如何从历史缝隙中探求华夏远古、上古时期的文明轨迹?《山海经》中描绘了不可思议的洪荒与山海;仰韶文化的遗址划出了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的东进轨迹;黑陶与彩陶之间那条难以辨明的时间线;殷墟里的首身分离的人牲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战栗;神话传说里的炎黄蚩尤与各种考古发现之间艰难地互相论证......对于远古与上古,传说背后总是隐藏着弥漫的血腥气,而那段历史太久远,久远到我们无法看清真相,一切都像是难明的谜团。


而《诗经》,让我们在历史的迷雾之中,窥见了一丝远古与上古时代人民生活面貌的真相。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诗经》中所写的关于农人的往事,几千年前他们随时令而动,一年来从头忙碌到尾才能维持生计,二十四节气里记录的是他们的汗水与辛勤。这样的叙事抒情长诗使历史忽然丰盈了一部分,从此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也不仅仅是天地神鬼的狰狞传说,历史的车轮底下是每一个活生生的小人物,是贩夫走卒关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句子朴素中带着远古先民的浪漫,这浪漫从泥土中生长,在历史的血脉中扎根、盘踞,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无邪。


我们该如何读史?我们该如何从我们的血液里寻找几千年前惊醒燧人氏的那一场燃烧的雷雨?事实上,考古学并不能真正的连接上古与现代,窗间过马,石火光阴,当真正的历史从泥土之中重见天日,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断裂。然而几千年的诗的血液,又让我们在断裂之中感受到了一丝文脉的传承。


在这几千年的岁月流淌之中,文字的力量比有形的建筑和器物要强大得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文字见证了岁月,也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建造了无邪的桥梁。这样的无邪,这样的桥梁,一头是孔子时期的草木鸟兽之名,另一头是现今儿童朗朗上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如孔子所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三百,思无邪,愿你能在《诗经》中感悟历史,从古老先民的浪漫之中,寻找到自己的诗意。


编辑 田静怡
审核 甘友彬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