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图书推荐 正文

《融入野地》读后感
2022-12-21 14:34 石永婷 

文/石永婷


  《融入野地》是一部探讨人与野地、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作品。通篇由作家饱含情感的内心独白组成,融想象性的描述、议论和抒情为一体。“野地”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它可以理解为具体的物象,除了空间概念的土地外,它还可以是一朵花、一棵树,亦或者一座山、一片海。另一方面,“野地”是经过作者丰富而独特的心理活动创造出来的具有深刻含义的艺术形象,是人的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寄托所在地。


  张炜说:“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它。我想找一个原来,一个真实。”在《融入野地》中,“野地”和“城市”是二元对立的,野地是生命的根源,人们在“野地”中进行高度的自我调节,找寻最真实的自己。“城市”是工业文明推进的产物,是人们通过消磨感情意志,孜孜不倦地劳动改造后的“野地”,吞噬了大多数人的精神意志,使人们的内心世界变得荒芜。因此作者坚定且执着地选择“野地”,回归自然,回归本心,找寻真实的自我。


  作者既不是那种厌倦尘世的浮华庸俗的归隐者,也不是一个极力排斥城市、沉迷乡村的农业文明的坚守者。作为“大地守夜人”的张炜,试图通过“野地”这一意象呼吁人们找寻自己的精神立场,重拾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试图给日益萎靡的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注入新的精神活力。社会要走向现代化, 农村要走向都市化,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人不能在工业文明进步的同时,漠视自然,丢失本心和良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篇散文中,“野地”既是滋养生命的自然大地,也是人类文明进行自我批判的镜鉴和力量源泉。张炜试图构筑一种万物之间和谐关爱的生命伦理,重新理解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问题。在现代社会里,人类中心主义被推向极致,尽可能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完全漠视大自然本有的价值秩序,从而导致生态危机的全面爆发。他曾经说过:“在艺术家心中,没有比土地再神圣的了。土地滋生了万千生命,写满了思想,走动着灵魂。”这辩证地阐明了人与大地的关系:大地养育万物,而人类只是其中之一,人类应该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对大地的亲情和尊重是对自我生命的亲情和尊重,也是对大地之上其他生命的亲情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跟大地重新建立起本源性的联系,才能使不能“完整”的人间“完整”起来。


  “一个健康成长的人对于艺术无法选择”,因为“人迷于艺术,是因为他迷于人本身,迷于这个世界昭示他的一切。”张炜在拷问自己灵魂的同时,也在探究知识分子的精神。他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袒露了一个作家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心迹:既有对都市化进程和现代文明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深入剖析和思考,更有对未来的精神准备和预想。


编辑 方美川

审核 游炜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