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奕辰
《十日谈》(Decameron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乔万尼·薄伽丘所著的一本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集。作品叙述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流行时,十名年轻男女在一所别墅避难,他们终日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讲了一百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十日谈》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对后来西方文学发展影响甚大,开启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之先河。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歌颂现实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和美好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对封建贵族的堕落和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作了有力的讽刺,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萌发的进步性,它所体现的进步性如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披露与讽刺了天主教会腐败荒淫的实质
中世纪的西欧,教会统治异常严厉,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只有这样,死后才能升入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神权统治地位确立,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出现转机的标志性事件是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但也使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出现了人文思想的萌芽。
《十日谈》中,开篇便揭露了天主教会丑恶面目。第一天故事第二,巴黎人詹诺托力劝犹太人好友亚伯拉罕皈依天主教。亚伯拉罕坚持要去一趟罗马,“去看看那些称之为天主在世间的代言人,了解一下他和亲如兄弟的红衣主教们的生活方式”。詹诺托担心好友一旦亲眼目睹了罗马教廷的腐败,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便绞尽脑汁阻止亚伯拉罕前往罗马,但他最终还是没能阻止亚伯拉罕前往罗马的决心。再到达罗马后,亚伯拉罕发现这群人“从上到下,全都是些寡廉鲜耻之徒,不但纵欲无度,甚至有违常理,耽溺男风,而且毫无羞耻之心”,甚至“妓女娈童当道,打着他们的旗号为所欲为”。看到这时,读者大多数会以为犹太人亚伯拉罕必然不会皈依天主教,但结局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原因竟然是亚伯拉罕认为天主教背后“一定是有圣灵在给它做支柱和基石,使得天主教比其他宗教更加神圣”,所以才在罗马这个“藏污纳垢的大染缸”中出淤泥而不染,日益发扬光大。因此他下了决心,到教堂去接受基督教的洗礼。这种荒诞的情节生动体现了当时中世纪的社会怪相和扭曲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正面反映了天主教会丑陋不堪的真正面目。
(二)抨击禁欲主义
基督教禁欲主义以圣奥古斯丁的学说最为出名,他尊崇理性,贬低情欲;又认为性欲会使人的理性失去自主权;更认为性冲动反应代表着人类犯罪,当有欲望时应该感到羞愧。所以有性欲是可耻的,是犯罪的。而在《十日谈》中随处可见对禁欲主义的批判。
在第三天故事第四中,一个14岁女孩怀着满腔热情一心想去荒凉的沙漠修道。一位年轻虔诚的道士有意想试探一下自己的道行,于是便收留了她。可是,修道士没能抵挡住摆在他面前的少女胴体的诱惑,最终抛弃了“神性”,被自身的欲望吞噬。这则故事赤裸地体现了神圣的禁欲主义不过是教会来掩盖自己的肮脏本质,而冠以的冠冕堂皇的一套说辞。
《十日谈》中以“绿鹅”为例,讲述了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随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年轻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虔诚信教的父亲则回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叮嘱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青年在对“女人”这个词一无所知,对“女人”这种生物素昧谋面的前提下,人性潜意识里的荷尔蒙却让他感受到她们是世界上最美丽和最具吸引力的生物,生动地说明了人的自然天性无法阻挡,它遵从着身体本能的召唤。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女性意识觉醒
薄伽丘在《十日谈》原序中曾表示创作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安慰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受压迫和折磨的女性, 补偿命运对女性的不公正对待。薄伽丘以为,男女之间固然会有恋爱发生, 但在恋爱中, 女性要比男性蒙受更多的压力。他希望借文字宽慰并帮助女性摆脱在生活中受到的痛苦,体现了薄伽丘具有女性意识的进步思想。
最具典型性的是第四天故事第一中,萨勒诺亲王坦克雷底杀死了女儿的情人吉斯卡多,他的女儿不顾世俗的偏见,不惧封建门第观念,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殉情而死。死前,她高呼着:“我们都来自同样的骨肉,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予的,他给了我们同样的机能和德才。人人生来平等,只有品德才可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那些发挥大德大才的人才称得上是‘高贵’。”当亲王责骂吉斯卡多败坏他女儿的名节时,吉斯卡多则回应道:“爱情的力量是阻止不了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体而言,《十日谈》的历史意义大于本身,对于当时的时代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虽然在今天看来不乏有一些局限性,但瑕不掩瑜。在那个众人都背负宗教枷锁生活的时代里,薄伽丘的思想尤为可贵和先进,他对自由情爱的歌颂和赞美,对天主教荒淫无耻的批判体现在一个个小故事里,发人深省而又耐人寻味。
编辑:姚金媛
审核:李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