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图书推荐 正文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
2022-11-12 12:16 田静怡 

文/田静怡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这是本书触动我的第一句话。这世界熙熙攘攘,我们乘着文明的翅膀飞翔,但却迷失在对自我和社会的深度怀疑中。现在“阅读经典”的风潮多多少少带着那么一点寻求精神寄托的目的;当然,选择醉生梦死也是一条路,只是那样未免活得太悲哀:一个人,如果连清醒都做不到,那他还算“活着”吗?


  我认为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自己的三个观点,一,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中的解读是:“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他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从小学到高中,被动填鸭式的教育让我们一看到“孔子”二字,就自然地联想到“圣人”一词,被神化的孔子从来就在高高的云端俯视着所有的读书人,畏惧敬仰似乎就是我对孔子的全部情感了。对于“圣人”的教导也是恭恭敬敬地捧在胸前,但论实践,则是微乎其微:“圣人”与我们之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啊,我们怎么可能成为圣人?圣人就如天上神祗,触不到,比不及。后来似乎有人意识到要将孔子平民化了,因为国家的大部分组成人员就是平民,清高的学术能造就优秀的学者,对国民素质的提高能起的作用却微乎其微,而现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目标的提出将整体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这一要求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在这本书中我觉得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孔子。孔子其人,一生周游列国想要宣传自己的“仁”,却不断地失望。“孔子的一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结合的悲壮感。他和隐逸之民的共同点,是不合作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不同点是他还不死心,一直想用自己的理想打动人主,奔走呼号,其实是欲走不走,欲避不避,欲和不和,走来走去,走投无路,四处碰壁,便好像丧家狗。”“孔子,似躲不躲,似逃不逃”,文中呈现出来的便是这样一个想要出仕但终不能如愿的失意人形象。从历史的上帝视角看,我们可以断定:孔子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而失败也是必然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仁”是由乱世所孕,但却无法由乱世所养。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是功名心也好,是固执也好,是“仁者爱人”也好,这一份坚持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缺少的。


  作者说:“孔夫子是中国传统的符号,但中国传统并不等于孔夫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岂是一个儒字所能概之。是的,在“回归经典”的潮流中,不断出现的永远是那几本。虽说“温故知新”很好,但我们是否还应该考虑当下人们阅读的需求?典定义和范本似也太容易钝化人们的思维,这对传统文化和经典传世的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孔子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孔子”变成一个文化符号,我们便顺理成章的去简化了传统文化的复杂含义。现代人要兼顾的事太多,所以总想在一些“没这么重要”的事上节省时间和头脑,把最平面的信息储存在我们脑容量里。有时觉得精神空虚了,就把平面固化的东西拿出来,固执地相信那就是我们的救赎,心甘情愿地把一切都托付。但其实,我们什么也抓不住,这些东西,都是虚妄。紧握拳,我们抓住的只是自己,我们能把握的也只有自己。


  《十家论孔》是孔子儒家思想研究者权威的参考,其编辑的本义是把“根留住,让脉搏动,践迹力行”。全书中,无论是编者营造出来的气氛还是学者大家的论述和思考,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踏实求真和态度和浓浓的文化责任感。或可体现在文字内容里蕴含的的大局观和理性视角,或可体现在编排收录的严谨分类和清晰排列里。总之,读后,我被书中发散出来的态度感染到了,所以,我认定,这是一本“严肃”的书,容不得我去轻视玷污。


  书中对于孔子的主张和理解,是6前所未有的全面的,我完全可以看到不同的两位学者对孔子某一思想的不同和多角度的理解,这些信息是很清晰地钻进我的脑子的,而不是零零碎碎的知识填入,让我摆脱了一段长时间的单一和固化思维,这对我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有这样的一本书,有这样的作者大家,有这样的编者,于我们而言,应该是一种幸运。但是我也会想,这些都已经是过去的辉煌,现在和未来,我们还有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赤诚之心么?也许我们需要更加具有警惕性和忧患心了。迈大步子,探寻文化的本真,应该成为我们当代年轻学者和知识人士的自我要求了。文化,是立根之本,民族精神力量之源,唯有还原文化本真,让它“活”起来,民族才能更加稳固更有凝聚力地踏上新的更高一层的阶梯。


编辑 王莉丹

审核 游炜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