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图书推荐 正文

人生之三境 ——读《人间词话》有感
2023-05-08 12:11 方美川 

文/方美川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句诗原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关系,但在王国维先生的笔下,这三句诗穿过重重的历史长河,形成独属于《人间词话》的紧密联系。它们汇聚在王国维先生笔下,为其所用,表其所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原为表达词人(晏殊)苍茫悲惘的情思,但在王国维先生看来,这或许是与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少年时的不成熟与幼稚终究在年龄和秋风的裹挟下慢慢消逝,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怅惘。少年时所学的知识已经无法再充实自己的头脑,对于更多更远的事物,少年独登高楼,希望望见自己未曾历经的风景与通往理想的彼路,希望历尽千帆,终有“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沉淀。我们总是一次次地陷入现实的迷惘中,但却不知,这其实是我们“向山而去”的开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原是柳永为表达对恋人的相思之苦而创作的,但王国维先生将其痛苦的范围扩延,将做学问之苦纳入其中,“学海无涯苦作舟”便是其最明显的体现。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大都都经历过许多磨练,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再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宝剑方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坚持,是坚守,是“追风去”的美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原是辛弃疾为表达乍时所见之欢喜而创作的,而王国维先生将这一句联想为成大事业后的欢喜。我在读时曾想过王国维先生为什么要将“欢喜”作为一种境界?为了解答自己的这个疑问,我去翻阅了辛弃疾《青玉案》的全诗,辛弃疾在《青玉案》的上阕中写了“宝马雕车香满路”的繁华,下阙写了“蛾儿雪柳黄金缕”的佳人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清冷,繁华的元宵夜中,诗人为什么会独独注意那个令他乍见所喜的人,因为诗人游离于触手可及的繁华与佳人之外。热闹的街市更衬得诗人清冷与孤高,成功之下的自持在我看来就是王国维先生想借这句诗所表现出的第三境界。于斑斓纷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初心最为难得,“此去应多羡,初心尽不违”。


  低头赶路,敬事如仪,愿我们都能到达有风的地方。


编辑 方美川

审核 邓雯娅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