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图书推荐 正文

《人生》:城乡二元对立下的人生抉择与矛盾
2021-11-25 12:02 陈子豪 

文/陈子豪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几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正年轻的时候。”


  时间是检验文学作品生命力的最好方式,而《人生》似乎也有这种生命力。2018年9月27日,路遥的《人生》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这部反应改革开放初期小镇青年高加林所面临的选择和矛盾的小说在今天看来似乎仍然值得我们探讨。


  路遥的《人生》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两次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的人生选择与变化,以及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女孩黄亚萍的感情纠葛,生动是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村青年的抉择与出路以及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矛盾。


  上世纪80年代,风气初开的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这其中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开始逐渐对保守落后的农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施加影响,而处在城乡交叉地带的人们影响更甚,高加林正是成长在这一特殊地带的典型人物。高加林人生中主要面临几个重大选择,这些选择反映了他个人面对的矛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城市与农村的对立:文明与落后

  首先,高加林作为高中毕业生是村子里受过最高教育的人。学校教育使得他改变了落后的思想,开阔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的创作天赋。他因工作变故回到农村,城市里的自由气息与农村的闭塞保守在他的思想中形成强烈的冲击。繁重的体力活动又与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理想不相符,他在城市中所接受的教育在农村无用武之地,反而成为他终日恍惚的根源。高加林一方面向往城市先进文明的生活,期望能站上更高的位置,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报负。另一方面,农村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他身上存在着农村流淌的血脉,但是城市的现代文明又吸引着他,两种选择撕扯着他,促使他在两种生存环境中做出选择。


  作为一个农村的知识份子和奋斗者,现代文明诱惑着他,然而他尴尬的身份又使他难以在城市中立足,导致他一次次被现实击垮。他努力想依靠个人奋斗弥补身份的尴尬,但屡次受挫。这其中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对农村青年的思想冲击以及农村青年寻求个人发展所面临的现实矛盾。


二、爱情与事业的矛盾:犹豫与徘徊

  当高加林第一次回到农村,精神苦闷落寞之时,刘巧珍的出现让他的心灵有些许慰藉。巧珍把高加林当成完美的人,但高加林只是把巧珍当作自己苦闷抒发的对象。当高加林获得进城的机遇时,他便弃巧珍而去。高加林从个人发展角度选择了黄亚萍,一方面是黄亚萍和他有更多共同话题,另一方面她也能给自己的事业带来更好的发展,这些都是巧珍给不了他的。然而他断然插足克南与亚萍的感情埋下他被人告发而回到农村的伏笔。他与黄亚萍在身份、家庭和地位的不平等也注定了他们的感情是没有结果的。同时,高加林在城市中的立足点是脆弱的,是建立在“走后门”的途径上,那么这就注定了他城市的生活不能持久。同时,城市的工作也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以城市为支撑,他的爱情也难以为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性格上说,高加林的上进心与坚毅既是促使他继续在城市中生活的精神动力,同时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也是他性格的缺陷。高加林在巧珍与亚萍的抉择体现了他渴望在爱情与事业中寻求平衡,然而这种矛盾又是二元对立的。这一选择恰好也象征着农村单纯却单调的生活与城市压抑却精致生活的对立。


  《人生》反映了城市环境与个体生命的压抑和扭曲,同时也蕴含农村的落后与包容。以高加林为代表的青年心怀理想,富有才华,但心浮气躁,逃避责任,最终自食其果。这一形象之所以典型,正是因为无论在任何时期,每个年轻人都会面临高加林遇到的问题:究竟是留在家乡,守住家乡的基业,还是到城市寻求个人更好的发展。这一问题的思考,是《人生》所要表现的主题,也是《人生》在今天仍然具有参考价值的重要原因。


编辑 王莉丹

审核 王莉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