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晓宇
高中时借百家讲坛的《三言二拍》系列有过一些了解,最近对这个系列又产生了好奇。《初刻拍案惊奇》一篇篇的故事跨度虽然包含了唐宋元明多个时代,但作者身处明朝中后期,又本着收录改编的方式,所以其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经济形势。
在我看来,除了两大亮点之外也都未脱离出官方主流价值观的老轨迹,比如听出老茧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基本做了善事的,根据程度大小有小都获得了回报,更有香火旺盛,子孙绵延不绝官至几品大员,当然也不忘说行善事者寿至耄耋。做恶事的么自然是揭发之后流放、身败名裂及尸首异处、孤魂野鬼等。作为挣脱社会枷锁实行自由婚恋的部分,仔细回味也不能算是亮点,始于东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源自晚唐的西厢记都表明婚恋自由的追求并非明朝所独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看来真正的亮点一:还原了真实市井的意识形态,并且和今天的中国人并无多大差距。我们从教科书、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古代普通人的生活,往往脱不开困苦悲惨、愚昧落后几个字。《初刻拍案惊奇》用直白简洁的语言,再现了几百年前的生活状况,仿佛将摸象的盲人重现光明。教条般的宣传往往是,两千年来腐朽的封建社会,统治阶层鱼肉百姓,在愚民政策下老百姓暗无天日。然而三言两拍给我们的呈现的市井生活和现在的弄堂生活一模一样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做小买卖的、开饭馆的、唱戏的、邻里矛盾家事纠纷等。更不同于官方经典的之乎者也高深莫测的著作理论,市井生活俗得亲切俗得可爱:碰到美女也要去撩拨、碰到趣事轶闻也要好奇八卦、赌钱、有了小钱就喝酒看戏大鱼大肉、没了钱了就衣衫褴褛落魄,科举或做买卖发家了,立刻通报邻里街坊立刻换上了绫罗绸缎。这一切的一切,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都市,依然是惟妙惟肖的人性特点。当然这是明朝中后期的经济繁荣和政治文化相对宽松紧密关联,往前的明初和往后的清初则又是另一副景象,而且本书的受众面也是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大背景下的市民阶层,和更为广大的小农经济体系中的农本位思想体系仍有很大不同。
亮点二:财富观、货物贸易和资本主义萌芽等。多少篇幅中的人发家致富,都是因为跨省贩卖货物甚至是远至南洋的海外贸易所带来的巨额财富,从中丝毫看不到对经商的鄙视情绪。不过明人尚无法准确把握背后的经济规律和金融逻辑,因此在涉及财富观的篇幅中仍旧带有不少宿命论和神奇色彩。比如《初刻拍案惊奇》第一篇的“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说得如此神乎其神的巨型乌龟壳里藏夜明珠,无非就是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对货物本身和市场的感知能力不同导致了巨大的价值洼地和差价。
这两处可以说是书中呈现出时代背景下底层人真实生活状态和生活变化之处。
编辑 王莉丹
审核 唐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