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文网 图书推荐 正文

李尔王——“权”与“利”下的悲剧
2021-05-19 17:13 何雁 

文/何雁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戏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一个在“权”与“利”之下的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古不列颠国王李尔王因为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女婿,由他们来治理。他把他的三个女儿叫到跟前,要求每一个女儿表示一下她们对于父亲的感情,看看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就给谁最大的恩惠。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哄骗李尔,但是三女儿考狄利娅出语直率,表示只会按照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听了考狄利娅的心里话,李尔王怒不可遏,当即起誓从此断绝父女关系,取消她的继承权,并把她远嫁法兰西。


图片来源网络
  

  长女和次女在分得国土后很快就对父亲忘恩负义,李尔于黑夜中离开宫廷奔至荒野,在暴风雨中流浪。小女儿考狄利娅从法国兴师前来讨伐两个姐姐,父女相见,但李尔已经神志不清。交战中法军战败,李尔和考狄利娅被俘虏了,考狄利娅被秘密处死,李尔王也在悲痛中死去。支线剧情是李尔的大臣葛罗斯特伯爵,轻信私生子埃德蒙的谗言,驱逐了诚实可靠的大儿子埃德加,由于埃德蒙的告密,他被挖去双目,在大雨滂沱的荒野上巧遇了大儿子埃德加。最后李尔的长女和次女同时爱上了埃德蒙,彼此争风吃醋,互相残杀而死,不列颠的王位,由高纳里尔的丈夫奥本尼公爵继承。
  李尔王的家庭悲剧和葛罗斯特的家庭悲剧,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有父子相逼,手足相残的情节,但是它们最主要的相似点还在于悲剧造成的原因上。李尔的两个女儿爱的不是李尔王,而是他的“权”和“利”;一旦这两样东西到手,她们就立刻翻脸变样,即使是与自己血脉相连的父亲。埃德蒙对父亲和兄长下手,也是因为利欲熏心。在他们心目中,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这两个家庭的悲剧,是不合常理,违背人性的,然而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绝非偶然,这些不合常理的事情仿佛变成了合理的事。人伦关系的分崩离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触目惊心的现象。正如葛罗斯特所说的: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成仇雠;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子女孝顺父母亲,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臣子对君主忠心耿耿,君主明察秋毫,善待臣子,这些本该才是和谐的社会关系,然而在李尔王中,这些关系都被破坏殆尽。这些正反映了邪恶丛生、纲纪秩序遭到破坏崩塌的普遍社会图景。在葛罗斯特被挖去双眼的那一幕中,父子、父女之间,兄弟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违反人伦的关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违反人伦的关系可以说是莎士比亚整个创作的基本出发点,他想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揭示,深入探讨人性的本质。
  同时,李尔王也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物形象。在一开始,李尔王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形象的化身。他被阿谀奉承包围,既不清楚自己是谁,也领会不到事物的本质。他用让女儿向他公开示爱的方式,作为划分国土的标准,这明显是十分荒谬的做法。在权力与利益面前,两个女儿用花言巧语讨李尔王的欢心,李尔王也听信了两个女儿的话,把土地都给了她们。
  俗话说忠言逆耳,面对小女儿的真心话,李尔王却怒不可遏。他的自负、自我中心、自我欣赏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变得糊涂,分不清真假。当他被女儿虐待折磨,自食恶果的时候才明白:“从这一件事情上面,你就可以看到威权的伟大的影子;一条得势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从。”
   俄国文学批评学家杜勃罗留波夫在其《黑暗王国》一文中,对李尔王有过极为精辟的论析:“我们认为,李尔王是畸形发展的一个牺牲品,他的行为充满了骄傲与自大,他认为即便没有手中权力,他也是伟大的。这样的行为也是对他这一骄傲自大的专制精神的惩罚。”他把因权力而享受到的一切尊贵显赫都直接归功于他个人,他决定抛弃权力,也是因为他相信人们会像往常一样敬畏他。然而,其实人们服从他只是因为他拥有权力,可悲的是他 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权力是诱人的,古今中外,我们都可以看到对权力的争夺有多么激烈。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皇子间为了夺权的明争暗斗数不胜数,血缘和亲情在权力面前都化为了乌有。像李尔王般的家庭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父子反目,手足相残,伦理纲纪不复存在。
  李尔王这个形象前后也有着相当大的变化,他从“非人性”向“人性”复归。一开始的李尔王看不清两个不孝的女儿的人性中,只有为了权力与利益的一己私欲,看不清小女儿人性中的善良。直到李尔遭受了女儿的虐待,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被逐出了城堡,他在雷电交加的暴雨中,在荒野里呼喊,变成了一个孤立无援的老人。暴风雨的霹雳闪电震醒了李尔意识里的人性混沌,使他从昏聩到复归人性。当他失去了他的王座,遭到了残酷的虐待后,那些潜伏在他身上的、性格中的人性因素才真正地苏醒过来,他的良知才重新抬头。李尔王经历了人世的变故和暴风雨的洗礼,孤苦伶仃的李尔王完成了人性的转变。李尔王在狂风暴雨的肆虐中,从自己的痛苦经历中感受到了贫苦大众的痛苦,不禁在荒野之上对天哀嚎,对广大贫苦大众的悲惨遭遇感同身受。
   莎士比亚通过对李尔这个形象的描述,表达了对人民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也使他的作品表现出了鲜明的人民性。莎士比亚在描述人民苦难的同时,也对造成这一现象的统治者们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编辑 吴小玉

  审核 甘友彬


关闭窗口